东北网6月10日讯 交管部门实行交通管制、环保部门要求禁声、公安人员驻扎考点、出租车免费送考、众企业送水送花,医疗、城管、执法、电力、交通、海事等部门通通为高考“保驾护航”……有人说,如今的高考已不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所学校的事,完全演变成了全社会兴师动众的大事。对此,一些市民十分不解:多大个事儿啊,值得整出这么大动静?
“非常”关注———人文关怀需要适度
章欣的考点是哈六十三中。7日她到考点时发现,学校旁边一条常走的小路,被临时改成了单行道,道边竖着禁鸣喇叭的牌子,来送考的车辆趴了一条街。看到那些顶着烈日维持秩序的警察和堵在车里心急的司机,章欣说自己心里挺不是滋味:“如此劳师动众地照顾我们,真是一种负担!”
高考3天,为考生提供服务已经从某一行业的自发自愿演变成了全民总动员式的“社会事件”———各行业倾情而出,一切给高考让路,甚至有准考证就可以走禁行路、单行路,再加上数倍于考生的家长、亲朋始终高度紧张,这些“非常”的关注,无形中让一种“高考焦虑”弥散于全社会。不难想象,这种焦虑又会怎样地考验着考生的承受力。
黑龙江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刘萍说,可以对考生施以“人文关怀”,但凡事要有个“度”。高考仅是人生要经历的众多考验中的一个,而非一考定终身。人们应该让考生懂得:如何学会适应环境,而不是努力地去改造环境来适应自己。
“非常”消费———钱花不到位耽误孩子?
刘女士的丈夫在女儿6岁时因病去世,她独自一人抚养女儿,生活很艰辛。但是在高考的前一天,她带着孩子查看了考点七十二中后,就在附近的一家小旅馆租了3天的单间。“不能让孩子太辛苦了!”已经4年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的刘女士说。
像刘女士一样,就怕孩子受委屈的家长们在为孩子付出心血的同时,也在承受着“高考经济”的盘剥:价格不菲的滋补品、高考套房、营养配餐,200—500元不等的老师单独辅导,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层出不穷的复习资料,有的甚至跟着学校走,学校在哪儿就到附近置业租房……
“现在培养一个孩子都是用百元大钞码起来的。”高考时,在哈一中考点外等候的家长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纷。陈先生说,他1983年参加高考时,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中午回家吃几个冷馒头,现在照样成材。“但是现在社会的大氛围就是这样,你钱花不到就觉得耽误了孩子,对不起孩子。”哪怕是一种心理安慰,家长对孩子的付出是倾尽所能。
“非常”心态———过分关注“捧杀”孩子
7日8时55分,在哈一中考点外,一位学生模样的女孩在考场门口焦急地转了好几圈。一位等候在外的家长不禁上前问了一句:“你是参加考试的吗?”女孩小声说:“是,我转了两圈了,还没找着从哪个门进。”在几位热心家长的帮助下,女孩终于走进了考场。身后,就是许多家长的一声叹息。
出租车司机宋师傅8日一大早送了一位考生到哈六中。到考点后,这位男孩拉开车门就下车,宋师傅向他要车费,考生振振有词:“今天参加高考的不是免费坐出租车吗?”
“孩子只有一件事就是学习,其他的全由父母包办。”黑龙江省某高校一位教师说,一些孩子习以为常了绝对的被照顾权和优先权。现在“高分低能”并不是个别现象,有一些研究生生活自理能力都相当差。这位教师说,现在一些大学新生,无论从心理、人际关系到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往往要摔无数个跟头才能逐渐成熟。
有人说,我国恢复高考已31个年头,高考业已成年;而近年黑龙江省高考录取比率都在80%以上,上大学并非一件难事。因此,没必要过分关注高考,当心“捧杀”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