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五千里驰援川蜀八昼夜—我省消防总队救援纪实(三)
2008-06-11 22:58:22 来源:东北网  作者:印蕾 张丕贺 关长安 王洁实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1日讯题:五千里驰援川蜀八昼夜——黑龙江省公安消防总队赴川地震抢险救援纪实(三)

  文/东北网记者 印蕾  摄影/ 张丕贺 关长安 王洁实

  汶川之震,神州之痛。2008年5月13日和15日,黑龙江省公安消防总队先后分两批调集512名消防官兵赶赴地震灾区,执行抢险救援任务。从都江堰到汶川,从绵阳到北川,他们转战巴蜀大地,奋战八昼夜,在废墟上矗立起一座爱的丰碑。  

  浴血奋战的8个昼夜里,救援队共转移受灾群众1320人,救助伤员34人,搜救被埋压人员193人,其中1人有生命征兆,重点目标保卫800人次,运输救援物资85吨,抢救出居民粮食24200斤、生活用品价值30万元,拆除危房48栋,向灾区捐款17820元。192个小时里,定格了勇气、智慧、爱心、光荣……一个个动人的瞬间。勇气

  19日凌晨,夜色笼罩下的漩口镇一片寂静,众人酣睡在梦乡。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在突击队的营区前响起——漩口镇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指挥向副政委崔军报告,位于漩口镇医院路边堆积的1600多桶、32吨的过氧乙酸发生泄漏。强烈的刺鼻酸气味弥漫在空中。

官兵对泄露的上千桶过氧乙酸逐一排查
  过氧乙酸是用来进行防疫消毒的,正常的应用浓度为2‰,可现场堆放的浓度已达到15%,是正常浓度的75倍!这样的浓度,使过氧乙酸具有腐蚀性、易挥发并有爆炸危险,为A类化学危险物质。泄漏后挥发的气体一旦被人体吸入,将会造成呼吸道灼伤、肺水肿等。当地10000余名居民和4000多名军警救援人员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接到报警后,崔军立即组织力量到达现场进行勘察,并请求四川消防总队派出车辆处置此次事故。

  时间在紧张的忙碌和焦切的期盼中一秒一秒地过去,现场布置警戒哨、疏散群众和抗震人员,所有一切开展得有条不紊。如果在平时,有充足的水源和防护装具,并不算难题。

  受阻的道路成了四川省公安消防总队赶到现场的最大障碍,他们虽已出发,却无法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泄漏还在加剧,气体还在扩散,怎么办?为了不把灾害扩大,143名队员立即投入战斗,勇敢地承担起处置这起突发事故的重任。

  由于缺少必要的防护装具,每名参战队员仅带了口罩和线手套,80%以上抢险队员出现了眼痛、咳嗽等症状,有15名同志手足出现轻度灼伤。副参谋长崔晓昆在指挥救援过程中,胶鞋被浸泡4个多小时,脚上的泡本来就没有好,再加上过氧乙酸的剧烈灼烧,疼痛难忍,可他始终咬牙坚持在一线。

  1600多个塑料桶,就这样被一个一个从混乱的堆上搬开,码放整齐,一个一个的泄漏点也相继被发现,官兵们随即用水对已泄漏的溶液进行稀释,降低过氧乙酸对人体的危害。

  4个半小时后,紧张的战斗终于结束,战士们的勇气不仅保住了剩余的药剂,也还给了驻地一个清净的天空。


  智慧

  道路受阻,大型机械无法开进现场,延缓了救援速度,是救援队员面临的一个难题。

  在汶川县漩口镇百花变电所救援行动中,救援队通过与地方联系借来了一台挖掘机,工具有了,可没人会开,挖掘机成了摆设。

  见此情景,哈尔滨支队顾乡中队司机班班长张宏宇找到指挥员,“我来试试”。看着张宏宇上了挖掘机,大家兴奋之余又有些担心:这样复杂的机械他能摆弄好么?

  张宏宇的父亲曾是拖拉机手,从小跟着父亲围着拖拉机上上下下,张宏宇在驾驶方面的本领日渐增长,到了部队,凭借一身本领当上了司机班班长。一会功夫,挖掘机就被他操作得得心应手,拆除障碍,挖掘残垣,救援的速度提高了。

  缺少救援工具,也阻碍了救援的进程。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张宏宇又发现距离救援地点不远处堆放着一些麻花钢和六棱钢,他灵机一动,从厂方借来风焊和大锤,带领战友把钢棍烧红,然后用大锤砸成锥状,一根钎子就做成了。类似的工具他和战友做了六根,救援的速度加快了。

  爱心目睹灾区群众失去亲人的苦痛和生活上的艰难,官兵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除了更加积极地投入救援战斗,他们还想为灾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战士把自己的给养分给灾区的小朋友
  赶赴救援现场前,总能看到所有官兵都拼命地往背包里装食品。大家说,我们多装一个面包,就会多帮一个受灾群众解除一点饥饿。

  行进的路上,官兵们每路过一户人家,就给他们留下一些食物,有的战士还把自己所有的给养都送给了灾区群众。从都江堰前往漩口镇,路过连山坡村时,听说一户羌族人家房屋全部倒塌,粮食被埋在房子里,全家每天只用一两米煮粥。副总队长梁明、副政委崔军便把装有食物的背包悄悄地放在了这家的防震棚里。

副政委崔军与龙鑫结成帮扶对子
  在汶川县水磨镇三江乡,看到十个月大的婴儿没有奶喝,救援队队员杨丹就从自己的背包里拿出牛奶;吃饭时,所有的队员都毫无例外的对自己吝啬起来,能多剩一个面包就多剩一个,能少喝水就少喝,剩下的给养他们全部分给了当地百姓。

  在漩口镇水泥厂的废墟,救援队搜出一对遇难的夫妇,和周围居民聊天时,无意中得知到他们有一个10岁的儿子叫龙鑫,是百花小学的学生,品学兼优。父母遇难后,和奶奶相依为命。

  小龙鑫的遭遇让大家心生同情,大家自发组织捐款,可出发匆忙,有人没有来得及带钱,他们就借钱给小龙鑫捐款。

  20日上午,副省委崔军带领队员来到学校慰问受灾师生。大家共为学校捐款7700元,又给小龙鑫送上了5000元钱和食物。崔军还与小龙鑫结成了帮扶对子,资助他完成学业。

  虽然由于接到救灾命令迅速集结没有携带过多现金,可救援战斗结束前,512名官兵全部倾尽所有,倾囊相助,在抗灾第一线为灾区群众献上爱心。

鱼水情深

坚持就是胜利


  光荣

  5月17日上午,汶川县漩口镇变电所救灾现场,注定要写入黑龙江消防部队的史册。这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来到抗震救灾现场,黑龙江省公安消防总队代表全国消防部队,接受了总书记的检阅,救援工作得到了总书记的肯定。

  “把救人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尽最大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低到最低程度”,总书记的话语震撼人心;“一定全力救援群众,请总书记放心!”官兵们的誓言掷地有声。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