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预计遍地开花而今昙花一现 早餐亭百姓为啥不买账
2008-06-12 14:08:20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赵小然 王 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2日讯 2004年10月,哈尔滨市推出“早餐工程”,由一家配餐公司在街头立了100个“早餐示范亭”,当时预计三年后达到1000个。近四年时间过去了,记者发现“绿色早餐”非但没有遍地开花,反而有部分关门歇业,营业中的早餐亭也在靠销售其他商品维持经营。为何如此,记者进行了一番走访调查。

  早餐工程成昙花一现

  2004年10月,由绿山川配餐公司出资900多万元,在市区里统一设置100个“早餐示范亭”,实行食品统一生产、统一配送、统一定价,采用绿色无公害的原料进行加工,由公司员工进行经营管理。然而,开业不到半年,就有部分早餐亭因生意惨淡被迫关门歇业,营业中的早餐亭也是人气不旺。

  近日,记者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地段看到,四个早餐亭中两个已关门,在买卖街、工厂街、哈药路等处,有的早餐亭门窗紧锁,有的写上了招商电话,有的还张贴了出租出兑信息。据绿山川绿色实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利焰介绍,早餐利润微薄,部分早餐亭入不敷出。在一部分餐亭停业后,公司开始向外招聘加盟商,一些地段好、生意火的早餐亭都被承包了出去,余下的只能由公司员工经营。

  早餐工程内容变了味

  昨天,记者走访学府路、东大直街和西大直街上的早餐亭时发现,营业中的早餐亭都经营起了“副业”,卖起了饮料、小食品,有的还在经营公用电话等。

  王大爷和老伴在学府路上经营早餐亭已经一年多了,刚开始觉得这是个稳赚钱的营生,能解决他们老两口的基本生活。但是,每天早上只能卖出10来份粥和包子,连亭子的租金和电费都不够,只好卖点别的商品维持经营。据王大爷讲,他所经营的早餐亭位置不错,靠卖饮料、纸巾和烤肠等商品,一个月能赚上千八百块钱。

  西大直街上一家早餐亭的业主小谢告诉记者,因为经营情况不乐观,这条街的大部分早餐亭多次易主,他也是刚刚接手这个早餐亭才两个月时间,他们只能靠经营其他商品维持经营。

  早餐工程不合饮食习惯

  采访中,王女士告诉记者,早餐亭刚开始营业时,她感觉这里出售的食品卫生、安全、营养搭配得好,因此早上有时特意来买。但是,这里的早餐多是包子、粥等食品,口味比较单一,不换花样,跟传统的早餐没什么区别,缺少选择空间,而且离她家的小区还有段距离,时间久了就不再光顾了。

  “早餐亭没有就餐空间,边走边吃不符合咱们的饮食习惯。”市民张先生讲,他早晨从家出来在外边吃早餐,图的就是个方便,早餐亭没有地方吃,买的食品又是凉的,大冷的天他既不能拿回家吃,也不能边走边吃,只好在家楼下的小餐馆里喝豆浆吃油条了。

  更多的市民认为,早餐工程其实就是便民工程,关键得方便市民,而这些早餐亭多数都设置在繁华地段、学校、车站和医院附近,离居民小区太远,便利性不够也是难以为继的一个因素。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