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支援汶川 冰城退役老兵吹响“爱心集结号”
2008-06-15 10:41:45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赵小然 张育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5日讯 23岁的退役“老兵”孙焱烽,待在家里等着联系工作,他平时的生活很悠闲,按部就班。打打牌,跟战友、同学喝喝酒,然后在网上打发多余的时光。汶川大地震把他震醒了,军人的血液在血管中复活了,澎湃了,他决意要为灾区做点什么。他登陆了只有退役军人才能登陆的复员军人网站,他发现,大地震中震醒的不仅是他自己,很多素不相识的战友,都在网上留眼,发出渴求重返“战场”的渴望。

  大家提出很多设想,比如组成“老兵突击队”,赶到震中去抢险,但是路途遥远,加之也会给当地的接纳造成麻烦,这个想法被否决了。前方不能去,那么就在后方做点具体的工作,帮助那些受灾的人们。“老兵”们一拍既合,吹响了“爱心集结号”,联系起在哈的10多名退役“老兵”,准备担任爱心志愿者。他们集体找到省妇女儿童基金会,自报奋勇地担当志愿者,准备为灾区的孩子们尽一份力量。

  如果说最初的想法中还有年轻冲动的成分,随着工作的深入,他们脸上的笑容不见了,被一份凝重与悲壮所替代。在有关部门了解到,灾区在黑龙江就读的大学生共有996人,其中绝大部分在哈尔滨的大学校园。很多学生家中的房屋倒塌了,一些学生的亲人死亡,使他们成为地震孤儿。最迫切的问题是让他们面对现实,完成学业。哈尔滨是一个胸怀博大的城市,要资助这些灾难中的大学生完成学业,让他们感受哈尔滨就是他们的家。

  在“一帮一”救助活动中,这个退役军人小团体,是冲在最前面的志愿者。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表达自己的爱心,他们还走上街头,向社会募捐。

  面对记者的采访,孙焱烽说:“以前觉得,复员后就没有在部队的精神了,现在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重新的定位———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

  感动着社会又被社会的爱心感动

  “中国有13亿人口,每人捐出一分钱也是力量。”孙焱烽以一种超出他的年龄的成熟口气,与记者侃侃而谈对爱心的理解。“爱心没有大小,只要你付出了,就是一种伟大。”


  在募捐的过程中,他们以自己的热诚与无私感动着社会,同时,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又让他们感动。在募捐的过程中,很多志愿者多次潸然泪下。孙焱烽向记者讲述了募捐过程中让人震撼的小故事,孙焱烽说,是这些平凡的人让他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爱心的博大。

  镜头之一:在革新街教堂广场,一位家长领来一个小朋友,小朋友手上捧着一个储蓄罐。小朋友说:“这是我最心爱的礼物,我现在把它捐给灾区,希望灾区的哥哥、姐姐们能够重新上学,能够和我一样快乐。”童稚的声音,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了震撼。经过认真清点,储蓄罐里储存着89元1角4分钱。

  镜头之二:在香坊区家乐福门前募捐,当天雨下得特别大,但是募捐工作并没有因此停顿,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学生,在雨中表演着节目。“老兵”们向商店里进出的人们宣讲着募捐的意义。雨太大了,捐款箱附近没有人了,这时从远处走来一个老大娘,老大娘曾经遭受过什么灾祸,满脸都是疤痕。老人走向捐款箱的时候,似乎空气都停顿了,大家都定定地看着她,缓缓地掏出50元钱,投入了捐款箱。志愿者上前询问他的名字,老人回答:“我就这么一点心意,我不需要留下姓名。”也许是受情绪的感染,很多人都哽咽了。

  镜头之三:在通乡商场门前募捐的时候,他们发现有一个民工装束的年轻人,一直在募捐现场附近徘徊。音乐的间歇,这个民工走到捐款台前,捐出了400元钱。志愿者拦住他,询问他为什么要捐款,年轻的民工回答:“我也是中国人,这是应该做的。我希望我的微薄之力,能帮助一个灾区的失学儿童。”可能是这个民工打听过,救助一个失学儿童一年需要400元钱。这400元钱对于一个民工来说,是半个月风里雨里的挥汗劳作呀!看着他匆忙远去的背影,所有的人都用注目礼表达着自己的尊敬。

  有人问这些“老兵”,这么做是图的啥?他们回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孩子们好好地读书,将来能够报效祖国。他们的回答非常庄重,一点也不做作,因为他们懂得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转移战场为山区的学校奔走

  12日上午,“老兵”们在理工大学的校园内再度集结,他们的战场已经从地震募捐中转移,现在他们的努力方向,是期望通过自己的宣传,能够募集资金,建起几所春蕾希望小学。


  孙焱烽告诉记者,这个转变来自于他们到附近县市的一次募捐活动。募捐活动在附近某县活动的时候,受到了当地民政部门的干预,在查实他们的身份后,民政部门告诉他们,县里也已经多次组织这样的募捐活动了,希望他们不要重复组织。募捐没有成功,他们临时决定,到这里的山村学校看一看。这些在城市里长大的“老兵”,第一次看到山区里还有这样的学校,他们再一次震撼了。不知谁说了一句:要是这里发生地震……没有人接这个话茬,大家都知道,那样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他们决定,一定要为山区的孩子们做点什么,最好的结果就是能够建起希望小学。为地震灾区募捐活动结束后,他们马上把精力集中到募集资金,筹建希望小学上来。他们拍下山区小学的图片,带着它去游说企业的老总们。他们说,他们只有一份赤诚的心,希望能够打动那些有爱心的人们。经过20多天的游说,已经有部分企业表达了意向。孙焱烽感慨地说:做这个活动确实很难,我们要时时被人怀疑,但是我相信我们终究会感动社会。

  孙焱烽们有一个大致的设想,建一所希望小学大致需要资金20万元。他们在调查时发现,家长们热切地盼望山区学校教学环境能够改善。很多家长说,如果有人肯投资,他们可以出义工,可以用自己家的农用车帮忙,这样可以节省不少资金。

  说到对“爱心集结号”活动的感想,孙焱烽深沉地说:“大地震让中国的每一个人都改变了。”他说,“以前喝酒打牌,人生没有意义也没有目标。现在,我们的目标就是不能再让人生浪费,要作一点对人生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唤醒更多的人,一起帮助失学儿童,帮助那些困难的学校。”他停顿了一下,一字一顿的说:“少年强则中国强。”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眼角有泪花晶莹地闪烁着。

  采访结束时,孙焱烽恳切地邀请记者,一定要采访一位姓郭的爱心女士,她已经意向性决定捐助一所希望小学。他说:我们虽然很难,但毕竟充满希望啊!


  灾难留下的财富

  “大地震让中国的每一个人都改变了。”这句出自“老兵”之口的感慨,让我感到一份强烈的震撼。

  大地震是一场大灾难,山河破碎,大地呜咽,数万同胞失去生命。大地震是对一个民族的考验。如果人们躺在地震的废墟上,等待别人的舍施与怜悯,是比地震更可怕的灾难。然而,一场大地震让我们在悲痛之余,看到了一份民族的空前团结,看到了人民空前的清醒。

  几个转业军人,在大地震中结束了打牌喝酒的生活,主动请缨走上街头为灾区学子募捐。在募捐活动结束之后,并没有回归原来的生活秩序,而是继续为本地山区的孩子们募捐,筹建希望小学。而这一切,只是不想浪费每一天,要让生命更有意义。大地震让他们重新确立了生活目标。这几个年轻“老兵”的转变,是大地震后人们精神状态的一个缩影。

  经过大地震的洗礼,人们的思想境界得到了空前的升华。从排队让座这些生活小事,到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大地震让中国的每一个人都改变了。”这是大地震留给我们的财富。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