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为圆49个孩子求学梦 大学生翻山越岭跑遍8个山村
2008-06-15 13:56:50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马晓雪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5日讯 石健的家在湖南省怀化市清州县藕团乡,父母身患重病、大姐残疾都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只有二姐和他支撑着。虽然生活困窘,但二姐和他都学业优异。前几年,二姐考上了大学,去年他也考上了黑龙江大学。求学的过程中,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好心人给了他很多帮助,他一直铭刻在心,希望有一天可以回报。

  去年11月的一天,石健被《中国青年报》上的一幅照片震撼了。照片上广西柳州市融水县红水乡破败不堪的校舍和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形成强烈的冲击。联想到自己多年艰辛的求学路,他当即下定决心要利用假期去那里调研贫困学生的情况,帮助他们寻找援助之手。他随后向辅导员和团委说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老师们的全力支持。

  寒假还没开始,我国南方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雪灾,肆虐的冰雪阻隔了交通,很多人都在为回家发愁。老师们劝石健以后再去调研,但他坚决要按原计划出发。

  1月20号,期末考试结束了。21日晚,石健带着老师借来的相机踏上旅途。一路艰苦奔波,他终于辗转到了红水乡。

  翻山越岭走遍8个山村

  在当地老师、老乡的带领下,石健立刻投入调研。雪灾让当地的交通只能是步行,他来回最近的村庄也要一天的时间。其中,从红水乡走到良双村,他一个人在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间走了整整6个小时。等他在良双村一个老师家里脱下鞋时,发现脚上已走出了3个血泡!第一次走访,他的鞋就湿透了,他只好买了一双防水靴继续调研。就这样,他在20天的时间内,走遍了周围的8个村庄,记录了49个贫困学生的家庭和个人状况。令他感动的是,由于不懂当地人的语言,他几乎走访每个村寨都有当地的老师陪伴。一次,从黄奈村返回红水乡,漫天大雪,纷纷扬扬的雪中还夹着小雨。其实,老师们完全可以在黄奈村住,没必要非送他回乡里。石健也劝他们不用回乡里了,但是他们坚持陪他下乡,说怕他摔着、迷路。一位老师一把抢过他的包背在自己背上。一路上,风、雨、雪更大了,穿着单薄衣服、解放鞋的老师们被冻得瑟瑟发抖。1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回到乡里,老师们的鞋和膝盖以下的裤子全都湿透了。


  村民视他为贵宾

  当地村民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本来就没有取暖设施的房子在严寒和风雪中愈发阴冷。虽然老乡们都执意给他盖两床被子,但石健仍然经常被冻醒。他每天的饭都是在老乡家解决,虽然生活都十分拮据,但老乡们总是想法弄点好吃的招待他。一次,去一个孩子家家访,他的父母因为石健的到来异常高兴,急忙到村里买来10多个鸡蛋,做了一顿丰富的“鸡蛋大餐”。当得知当地的小孩是很少吃到这么丰盛的菜的,石健赶紧让孩子吃,但每次把鸡蛋放到小孩的碗里,孩子就立刻把鸡蛋放回到他的碗里,嘴里还一个劲地对他说:“哥哥,您吃吧”。一次,住在一位老师家里,当晚,老师为了招待他,从村里买回来一斤多肥肉,老师的小儿子看见肥肉,高兴得又蹦又跳,嘴里一个劲地说着:“终于又可以吃肉喽!”原来,老师家平时是很少吃肉的,只是因为石健这个他们认为很尊贵的客人的到来,老师才买肉招待。这让石健特别心酸,于是,第二天一早,他就跑到村里买回几条鲤鱼给孩子“改善生活”。

  贫困孩子好学令人感动

  走访中,石健发现虽然当地很穷,教学质量也不高,但孩子们非常热爱读书,几乎每家每户都把孩子的奖状贴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奖状上面一尘不染,有的甚至用透明的塑料袋套在奖状上。就算是辍学的孩子,也会把曾经上学的奖状保存好。孩子们一般都住校,周一到周五住在学校里,周末回到家里。从家到学校少则要翻过几座山,多则要翻过十多座山。

  振民村一名叫蒙婷英的女孩于去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高中,但也在去年,她的父亲因病去世。她家里很贫困,父亲的丧事还是她的几位叔叔出钱办的。为了还债,婷英的母亲要她出去打工。婷英虽然非常非常想读书,但鉴于家里的情况,她不得不过完年就出去打工。

  20天里,他记录了49个当地贫困学生的家庭和生活状况。他带着孩子们真挚的渴望,在村民们依依不舍的挥手中踏上了回家的路。


  办展览结对子组织募捐

  回校后,辅导员周老师和学院团委积极安排学生会的同学帮石健搞活动。经过精心策划,4月8日、10日在校篮球场举办了以“阳光助学,微笑生活”为主题的捐资助学活动,在选定的49个优秀贫困孩子中,当即有30个孩子与同学、老师结成了长期对子。随后,在学院老师的帮助下,他又在20栋公寓楼下贴了宣传海报,寻找愿意资助孩子的同学。

  生活在城市,没有尝过贫困滋味的大学生们,都被石健拍回的照片和讲述震撼了。他们不断伸出援手,圆孩子们的求学梦。到目前为止,他已经筹集募捐3000多元,并全部邮给了当地的学校,委托他们给孩子们教学费。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