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4日讯 叶君,文学博士,黑龙江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后备带头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学术专著两部。目前正在写作的《萧红传》(30万字)预计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
记者:站在保护、挖掘和利用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的角度,您如何理解“文化立省”这个概念?
叶君:在当前的后现代语境下,地域差异更多表现为文化差异,地域冲突亦更多表现为文化冲突,因而,如何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尊重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彰显地域文化的魅力,对于地方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重要。
记者:您认为我省的文艺工作者怎样才能提高水平,创造更多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向世界水平靠拢?
叶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我省产生了诸如萧红、迟子建、李琦这样的杰出小说家和诗人,优秀的作家自然成了地域文化的标识。但是,与外省比较起来,我省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准还是不太理想,主要表现在,很多写作者视野不够开阔,文化积淀不够深厚,或是过于专注新鲜的创作技巧而少有深沉的人文关怀,特别是对底层的生存状态表现不力,堪称厚重、大气的作品不是太多。再就是,我认为,我省作家大多各自摸索,少有切磋和相互批评的机会,这与我省目前文学批评的沉寂显然密不可分。因而,我省作家只有在相关机构的导引下,适当为他们提供相互学习、切磋的机会,充分活跃文学批评,形成我省批评家和作家之间的良性互动,或许是提高作家创作水准的可行措施。
记者:您对保护、挖掘和利用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源有什么具体的设想和建议?
叶君:我们首先应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出我省优秀的作家、作品,这自然有待于我省内部良好文化生态的建构,形成文学创作、批评竞相活跃的局面;其次,应该加大学术研究的力度,激发本省学者对于我省作家、作品的关注热情,由此形成学科优势,力争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水准的提高上获得双赢;其三,积极尝试将优秀的文学作品向其它艺术门类转换,如尝试创作、改编优秀的文学剧本,然后在合理的运作下,进行影视作品的拍摄。
记者:作为研究萧红的学者,您认为黑龙江省如何对待或者“保护、挖掘与利用”萧红这一历史文化人物的资源?
叶君:2011年是萧红诞辰100周年的日子,我认为以“萧红百年”为难得契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充分做大萧红这一文化品牌:其一,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力图以全新的视野全面更新有关萧红的研究,使本省的萧红研究站到世界领先的位置上;其二,以萧红的名义,针对全球汉语写作设立文学大奖,以此推广和纪念萧红及其文学;其三,在新创作的《萧红传》的基础上,拍摄关于萧红一生经历的电视连续剧,同时制作具有研究性质的电视专题片;其四,高水平、高质量地重新出版《萧红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