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冰城学者为《辞源》考辨订补7175条 辞书史上属首例
2008-07-20 09:15:29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章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20日讯 《辞源》是中国浩瀚辞书中的“五岳之尊”,是中国有史以来最高水平的大型古汉语辞书,享有广泛而崇高的盛誉,它代表了我们国家、民族和时代的最高学术成就。

  一般读者翻阅《辞源》大多是简单地查阅和浏览,很少有人会去质疑辞书中的收词立目、语源、书证、释义等方面会有什么疏漏。但有这样一个人,他于检索、研读之余,对所发现的失误及不够完善之处,进行了精心细致的考、辨、订、补,以22年的精力,著书立著。

  对《辞源》这一大型的权威辞书进行深入全面地研讨和剖析,其所取得的成就,被学术界称为在中国辞书史上尚属首例。他就是原省行政学院教授、现黑龙江省文史馆馆员田忠侠。

  两本字典注定一生与辞书结缘

  田教授与辞书结缘,源于少时的穷困遭遇。他从小就喜欢背诵古诗文,从唐诗宋词汉文章到中医药书,有许多他至今都能倒背如流。12岁时,父亲早逝,家境贫寒,随时可能辍学,他便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买了《新字典》和《简明成语小词典》,夜以继日地反复诵读,练就了博文强记的本领。

  工作后,他对辞书的痴迷可谓罕有能及者。在中学当教员时,他对一字一词的来历都要查清来龙去脉。他因文字学研究急需一部《金文编》,却又无法购得,便索性自行抄写誊录,没想到居然累得右臂几乎丧失活动功能,后经过长期针灸才逐渐得以恢复。尽管疲惫不堪,但心里却欢喜万分,因为毕竟有了一部可以随时查阅的手抄本《金文编》放在案头了。

  十年浩劫时,读书、学习均受限制,但田忠侠按捺不住对学术的追求,他秘密地编纂一部大型详备的《万条成语源流训解大辞典》,因手头资料有限、编纂速度很慢,历经十余年,终于积累了万余条成语源流训解卡片。然而,在几近成书时,他才得知已有8部万条以上的成语辞典即将陆续出版,如此一来,呕心沥血多年的力作只好搁浅。但田忠侠不后悔,他说,如果没有当初近二十年的积累,就不能设想能完成后来三部考订《辞源》的专著。

  田教授告诉记者,少年时代背辞书,青年时代广涉辞书,中年时代编辞书、考订辞书,如今仍以辞书为线索,从事大型文史考据专著的撰述。千丝万缕始终割不断辞书缘。

  二十余年磨一剑,三考《辞源》

  少时养成的辞书情结,让这位土生土长的黑龙江学者积20年之功,以“爱之弥深,求之愈切”的心情,三读《辞源》,三为考订,乃成《辞源考订》、《辞源续考》、《辞源通考》三部学术专著,以为《辞源》“臻其完善”。

  据田教授介绍,他年轻时,《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就放在案头,教学、读书、研究、写作,随时查阅,受益匪浅。上世纪80年代,修订本《辞源》发行后,田教授更是爱不释手,感其博大精深,但查阅中也发现多处谬误,于是,他开始独自研究起来,随后,即以单篇论文形式对《辞源》缺失谬误之处进行商榷,文章先后刊载于二十几家社会科学杂志。

  为了进一步研究《辞源》,他将四巨册修订本《辞源》通读三遍,随后,对《辞源》做了三次考订,先后出版了三部学术考据专著。2000年8月,田忠侠亲自带着3666页的全部手稿———几十斤重的一个大旅行包,送到福建人民出版社。因为书稿太重,把旅行包的拎手都弄断了。作者、编者、审校者对所收的7175条考据书稿逐一审核,编审时间前后历时两年多,才使《辞源通考》得以出版。《辞源通考》就修订本《辞源》中注音、释义、书证、语源等十五大方面不尽完善之处,进行考、辨、订、补,总共7175条,达200多万字。全面地对一部大型辞书作如此深入的剖析,这在中国辞书史上还是首创,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瞩目。随后,日本、中国香港等地二十余家学术报刊陆续发表评论。

  成书后,田教授与修订本《辞源》主编及编修者结识并成为好友。1985年,田忠侠到北京商务印书馆专门拜访《辞源》修订本三位总纂(主编)之一的刘叶秋先生,刘老先生对素未谋面的田忠侠评价颇高,并表示:“您对《辞源》的考订,是对我们的帮助,正可做将来再订的参资。”1988年,《辞源》修订本总纂之一黄秋耘先生来哈讲学时,与田忠侠畅谈一晚。几位老先生表示,如果早认识田先生,将可以避免许多失误。

  现代汉语研究会副会长林玉山曾感慨:《次圆通考》一书所涉范围极广,经、史、子、集,佛经道藏,天文地理,文学、史学、哲学、语言学、民俗学、文献学,乃至医史人物、流派、典籍、理法方药、阴阳五行、四诊、八纲,而行文所用文字之古体、异体、甲骨、金文、小篆、全书通稿的文言表述;核校全书考证引用之文献资料的艰难,上自甲骨文、金文,十三经、二十四史、历代笔记小说、文史、杂著,又涉及诸多版本的《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初编》等等,审稿尚且如此之不易,可想而知,撰写此书之艰难。

  《辞源通考》获得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专著类一等奖。考订《辞源》三书,已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及“中国语言学家文库”永久珍藏。


 

  《辞源》有失:考订7175条

  据田忠侠教授介绍,他所考、辨、订、补的《辞源》的这7175条中,有的是疏漏,有的是释义不到位,有的是义项不全、或源流颠倒失次,至使《辞源》失源。

  《辞源》中有的辞条立目失当,如“卧榻岂容鼾睡”,意不可解。卧榻本为鼾睡之物,何故竟不容?原来,书证本作“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言自家利益不容他人分享之意。因此,田忠侠认为此条立目不当,应以立目“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为宜,如此,词目、书证、涵义就和谐统一了。

  又如音项残缺,致音、义不符。如亚(读音:wu tuo)

  中的“亚”字,《辞源》中标注了ya、ya(一声、四声)二音外,注音少了一个wu(四声)。

  “外子”辞条缺失“族孙”之义项,只在义项二解释了外妇养的孩子(今二奶之子),在对应义项举证时却误举了族孙之意,引了《宋史·苏辙传·附苏元老》中“元老自言为轼外子,”三大辞书都在此犯下引用片面、误解史书的错误,把苏轼族孙误作外妇养的孩子,致使引文不确,造成义例不符,为古人造了冤案。

  又如成语溯未及源,如“火焦头烂额”之“火焦”,是后起的形声字,本字为“焦”,该语以《汉书·六八·霍光传》为语源,书证是准确的。但《辞源》中“焦头烂额”条目竟以清人《龚自珍全集·五辑·与吴虹生书(八)》作为唯一书证,没有采用《汉书·六八·霍光传》为语源书证,则失在溯未及源。

  《辞源》之名义,即词语源流,那么所有语词包括姓氏、地名,理应溯本求源,但在《辞源》注释中,往往缺失。地名“漳平”条,仅叙地理沿革,缺失得名的由来,这不符合《辞源》之“源”的本义。在书中,这样的例子同样指出很多。

  田教授曾在自序中写道:“巍巍《辞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于其微瑕,虽或纠弹,期于改进,臻其完善耳,非曰能之,愿学焉。”为《辞源》进行考、辨、订、补,旨在臻其完善,非为炒作,这是田先生的治学宗旨。

  在对《辞源》进行考订后,田教授还对1989版《辞海》上卷做过仔细的考、辨、订、补,但后来因无人接纳出版,只好中途辍笔,只是以论文形式发表在7家学报上。他考订的733条,后被《辞海》编者吸收于1999版新《辞海》,他也因此被《辞海》编委会聘为特约编审。如今,田教授笔耕不辍,正在撰写《华夏姓氏源流通考》巨著。

  小资料

  旧《辞源》曾是我国近代一部受到广泛欢迎的大型辞书,它的编纂始于清代光绪三十四年(1908),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了。此书问世后,屡经修改。至1949年末,印数累计达四百万部,影响面极大。

  商务印书馆于1958年始重新确定体例、彻底修订。1976年由国家统一规划,1979年———1983年陆续出版发行。修订本《辞源》问世后,“以其体例之完善,考据之精审,释义之详明确切,使该辞书详、赡、赅、博,成为我国辞书编纂史上继《说文》、《方言》、《玉编》、《广韵》、《康熙字典》之后又一丰碑,成为我国有史以来最高水平的古汉语辞书。”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