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日讯 在人们的印象中,农村孩子的假期要比城里孩子快乐得多。可以尽情地到野地里抓蚂蚱、逮蜻蜓,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然而采访中记者发现,单调的文化生活、跟城里孩子一样的没完没了的补课班,让孩子们的假期快乐越来越少。
暑假里的快乐变少了
哈市道外区团结镇常胜小学学生赵利伟说,他和小伙伴们假期里最大的乐趣就是到地里挖坑,然后埋上苞米,烤着吃。有时他还会帮爷爷奶奶做些农活儿,去地头摘个苞米、揪根大葱什么的。
双城政才村小学生刘鹏说,村东头有一个水沟子,放假这几天,和村里的小伙伴结伴到那里捞了好几次小鱼了,玩得特别高兴,有的时候还在里面和小朋友打水仗。“那里成了我们孩子的快乐大本营了。”
暑假里,一些农村的中小学生娱乐活动很少,孩子们常常聚在一起无所事事。记者郭俊峰摄
另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快乐,是在假期里忙着与父母团聚。“黄瓜两块钱一公斤,蒜薹六块钱一公斤……”来自巴彦镇临城村小学王愿的叫卖声在哈尔滨市道外区十六道街市场上颇为引人注意。王愿今年八岁,父母在城里卖菜,他平时和奶奶在巴彦县的农村家里,只有放暑假才能到城里和父母团聚。
7月22日晚,记者到夏达家采访时,他正和奶奶在自家菜园里干活,小脸红扑扑的。“放假了到处跑,晒得可黑了。”夏达奶奶说。家住双城单城乡政才村的夏达是单城乡中学六年级的学生。夏达说,最不愿意过的就是假期,因为在一起玩的孩子越来越少,附近村屯家里条件好些的,都到城里的补课班学下学期的新课了。
城镇补课班盯住农村孩
据介绍,夏达同一村子的同学有四五个都去补课了,一个月连吃带住就得七八百块钱,对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今年7月,双城周家镇东顺村的王小宝从镇小学毕业后,心情特别不好。因为父母在镇里给他报了数、语、外三门课程补习班。放假以来,王小宝早上要乘车赶到镇里上补课班,晚上五六点钟才能回来。
哈市道外区团结镇常胜小学的周云莲告诉记者,她假期里每天都要上补习班,周一、周三、周五每天补习4个小时,周二和周四每天补习两个小时,学的都是初中新课,每个补习班里有七八十人。
记者在走访双城、阿城以及哈市城乡结合部等一些中小学时了解到,每到放假的时候,市里的各种补习班都到乡镇学校争夺生源,有的说讲课老师是哈尔滨知名初中的,还有的说是哈市高级教师,补课班每科费用一般都在一二百元。一个假期下来有的要花费千元左右,不少家长甚至举债送孩子补课学习。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补习班,发现很多补课班环境很差,四五十名孩子挤在一个铺上睡觉,七八十人挤在租用的教室上课。所谓哈市知名学校的老师不定期来讲课,多数时间是本地老师,或者聘请回乡休假的大学生,与宣传的存在很大差别。
孩子渴望假期丰富多彩
与城市里的孩子相比,农村孩子的暑假生活相对还是很单调。周云莲说,她是学校里唯一一个学乐器的学生。她学的是二胡,乐器是家里现成的,跟着亲戚学,不用教学费。周云莲还很喜欢看漫画书,但学校图书室假期不开放,看课外书只能自己买,但她所住的镇子里没有书店,要坐公共汽车去临近的东风镇。
双城政才村小学的一位家长说,村小学学生越来越少了,投入少了,孩子们很少能看到新的图书。“我最渴望的就是让爸爸妈妈领我到哈尔滨看场电影,参观博物馆,或者到哈尔滨的书店买儿童书。”小学生张微说。
7月24日,记者到阿城新城村李东家采访,恰巧李东的父母到地里侍弄地去了。李东正在给猪喂食,猪圈周围被弄得到处都是猪食。“我着急回去看书。”今年已上四年级的李东前两天从城里的一个亲属家拿回被淘汰的十几本书,这让李东异常兴奋,写完作业,就捧着这些书看。李东告诉记者,上学这几年除了课本之外,父母很少给他买书。
一位村民说,听说城里不少孩子的书都当废品卖了,农村孩子还把儿童书当个宝儿。“能不能组织城里的学校给我们农村孩子送点书,何必当废品卖了呢!”
哈尔滨市图书馆图书流动部的主任王天一说,前两年也到双城、阿城等流动送书,这两年因为费用增高,就不到这些地方送书了。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曾经一度活动频繁的送书下乡活动,因为缺乏组织者,现在已有所减少,尤其到偏远的农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