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5日讯 1998年夏天,国家林业局形成《重点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上报国务院,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是首批试点单位。实施“天保工程”10年来,我省林区累计减少木材产量2277万立方米,减少森林资源消耗量约3614.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2.6%,增加的木材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计2359.6亿元。本报记者深入黑龙江森工林区采访,真实地记录经历剧变的林区群众的生活故事。
“我们通北这几年和过去比,简直一个天,一个地。”老百姓街头巷议。过去,只要一提通北,人们嘴里会蹦出一个字:穷!在通北,汽车没有驴车快,骑自行车不如步行快。记者还清楚地记得,十年前来此采访,坐着局长的吉普车上林场,后面还跟着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准备随时救援。为求生存,4万人的林业局竟有万余人外出打工,许多家门上挂着这样一块牌子:“此房白住,院内有烧柴”。
如今一说通北,全省森工人异口同声:变了!如今的通北新建楼房鳞次栉比,商铺比肩,通往山上林场的路,也正由“软”变“硬”,还兴建了6700平方米中小学教学楼。人均收入猛增,今年山上所有林场靠种植、养殖,人均收入万元以上。前几年一直在大连卖烤苞米的通北妇女,去年举家迁回了通北。像这位妇女一样,当年背井离乡的一万多通北人,如今,全回来了!
10年前,被通北林业局压了17个月工资的于扬,无奈之下出走谋生。去年回了趟通北,看到家乡剧变,感慨万千,拍了一组反映通北新貌的图片,拿给爹妈看,并在网上创办了“通北吧”,感言:“10年后,重返通北林业局,变化之大,超乎我的想象。我身在上海,每天感受着大都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完全没想到,这种变化也会同步发生在我遥远的故乡——通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