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4日讯 当前,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且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化、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合作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等特点,对促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目前,全省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下简称农合组织)8367个,比2002年翻了两番多,基本涵盖了种植、畜牧、加工、销售、服务等多个行业,涉及粮食、奶牛、生猪、中药材、食用菌、农资等几十个产业,带动农户75.4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4.8%。2007年,全省农合组织帮助农民销售农副产品82.3亿元,实现助农增收17.1亿元。
记者日前从省供销合作社了解到,近两年,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全省各类农合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目前,我省农合组织有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农民联合体等多种组织形式,其中基层农合组织约占90%以上。其合作方式有合作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不仅有劳动、技术、产品的联合,还有资本的联合。其中有的是产前合作,主要是为成员提供种子、化肥等农资商品;有的是产中合作,主要是为成员提供生产技术服务;有的是产后合作,主要是帮助成员销售产品;有的是在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开展全面合作,而且这种全面合作的方式正成为发展趋势。
目前,全省农合组织既有种养加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农民“能人”自己创办的,又有农委、供销社、畜牧、农机等部门领办的,也有组织部、妇联等党群部门指导创办的。在这种多元社会力量的参与兴办下,我省农合组织发展态势良好。与此同时,农合组织的合作范围在不断扩大,经营服务水平在逐渐提升。其合作范围正从传统的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领域,逐渐扩大到农民的生活消费服务领域。目前,农民已组建起农村劳动力转移协会、农民用水协会、沼气用户协会等各类农合组织。一些农合组织已经从单纯为成员提供市场信息、组织产品销售等专项服务逐步扩展到产加销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有的还按组织成员开展标准化生产,注册产品商标,开展品牌化经营,促进了农合组织的提档升级。
农合组织使农民的合作意识明显增强,使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迅速提高,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的问题,架起了小生产通向大市场的桥梁。目前,全省以农业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农合组织大约占总数的60%左右,不仅加速了农村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而且加快了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农合组织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据不完全统计,加入农合组织的农民收入普遍高于未加入的,人均多增收300多元,高的多收入几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