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希望之路铺到家门口 道里区农村公路建设纪实
2008-08-14 15:13:4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善滨 蒙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太安村的通村公路给农民带来实惠。

  东北网8月14日讯 过去的道里区太安村,每逢雨季,无论是通村公路还是巷道,都是泥泞一片。由于道路环境差,招商引资停滞不前,群众的农副产品卖不出去。如今,太安村与相临的立功村、立权村形成南湖(太平湖)北江(松花江)一条线,三村五屯一园区(立体养殖小区)的独特风景线,以农村公路为纽带,贯通南北的环状交通格局,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村民王永才用朴实的话道出了农民兄弟的心声:“农村公路修到哪儿,房子盖到哪儿,果树种到哪儿,摩托车买到哪儿,媳妇娶到哪儿,现在咱还有啥闹心事儿啊。”道路的改善,给太安村带来了勃勃生机,养殖业、旅游业、建筑业和各种服务百业复兴,人均年收入增长了近千元。

  而今的太安村,已成为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多元村,百姓把道路形象地比喻成“金桥”,通往富裕的金桥。

  三级联动奠定公路建设基础

  一直以来,道里区十分注重通村公路建设,他们通过政府推动,建立了区、乡、村三级联动的组织推进机制,强化监管,形成了建设的强大合力。

  2006年、2007年两年时间,道里区建成通村公路工程60.15公里,共计投资4900.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84万元、省投资704万元、市投资293万元、区财政投入601万元,村自筹2718万元。尤其在2007年,道里区加大了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力度,区里将农村公路建设区财政配套资金由原来的每公里5万元的补贴标准提高到了每公里10万元,不仅如此,还将2006年、2007年区财政补贴资金一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这给道里区农村公路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给工程保质保量按时完工提供了关键性地保障。

  修公路村民得实惠,因此,也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道里区太平镇太安村,村里的5.5公里砂石路全部建成白色路面,修路除国家、省、市、区的配套资金外,每公里尚需50万元的自筹资金,太安村自筹资金270万元以上。村委会发动党员和村民代表,入户调查民意,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民主讨论,张榜公开,以林权为抵押,置换到了宝贵的建设资金使工程如期建成。

  五年时间实现公路村村通

  2003年初,道里区就率先提出了适应道里区的“发展西部”的战略性走向,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成为道里区面对的新课题和新挑战。适逢国家全力推动通乡公路建设的政策,道里区承担了2003年至2004年历时两年,总里程达48.8公里,总造价3631.5万元的通乡公路工程建设任务。在这两年里,通乡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全区实现高等级路面通乡率100%,尤其是2004年通乡公路建设工程,在哈市当年竣工的十五条通乡工程中质量评定结果位居前列。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战略部署,大规模高质量修建农村公路的一系列政策出台了,道里区委、区政府又将修建农村公路——这一造福二十万道里区农民兄弟的举措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通过三年的建设,道里区建成通村公路工程60.15公里。

  2008年,道里区将再建农村公路28.138公里,工程计划投资2135万元。2008年项目全面竣工后,道里区将实现高等级路面通村率100%的目标。

  四通八达公路网活跃地方经济

  两年的通乡公路建设、近三年的农村公路建设,道里区农村公路的路面状况得到了大幅提升,改善农民的出行条件,缩短出行时间,降低车辆损耗,建成了一条条快速、便捷的运输通道。路面畅通平坦,公路沿线的各乡镇、村屯正积极地探索由大田种植向绿色农业与特色蔬菜种植方向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坐落于太平镇李家窝棚的完达山鲜奶生产基地,是哈市的利税大户,每年为哈市财政增收数亿元。该企业日处理鲜奶1000吨,过去因公路通行条件差而无法保证鲜奶及时收购运输,原料无法及时供应而影响生产,当地养殖奶牛的农民因鲜奶不能及时外运而蒙受经济损失。在道里区下大力气对这条重要资源路修建改造后,资源开发与企业经营相互受益的产业链条重新连接起来。完达山鲜奶生产基地日处理奶量大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日趋上升,政府财政收入提高。

  同时,道里区还将道路通行环境建设与文明村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改善路面状况的同时在公路两侧栽花种树,开展绿化、香化、美化工作。新农镇的新兴村、万家村、新立村以修路为契机,进行了大量的植树造林工作,优美的城镇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大地吸引了投资商们的目光,纷纷将财力、物力聚拢在道里区这片“宝地”。仅2006年当年,到道里区沿线乡镇落户投资无公害食品、花卉、菌类、奶牛等具有道里鲜活特色的企业就高达20余户,总投资近5000万元。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