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8日讯 王益成是绥阳林业局细鳞河经营所的一名资源监督员,今年,他们家共栽植了3万袋木耳,由于质量好,每斤卖到22元,仅此一项全家年收入就有3万元。这两年在绥阳林业局,黑木耳栽植不仅给林区百姓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还让东宁县的很多百姓也因此走上致富路。记者在绥阳林业局采访时了解到,靠栽培黑木耳,林场职工就可年均增收3000元,东宁县农民人均增收2038元。
如今,绥阳林业局和东宁县不仅联手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还建起了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交易市场。作为多种经营的一项产业,黑木耳并不稀奇,可是绥阳的黑木耳产业为何别样精彩?绥阳林业局局长卢孝东道出了答案,是绥阳林业局与东宁县的联手出击才打造出了这个“黑木耳全国单打冠军”。
近几年,像这样的联手出击绥阳林业局没少搞,比如他们利用自身林木资源和在绥芬河、东宁口岸进口俄罗斯木材的优势,与绥芬河、东宁县联合招商引资兴建了规划面积73万平方米的细鳞河、二道岗工业园区,一期工程已入驻企业17户,东宁县为此出台了招商引资“免收3年企业所得税”,“自招商企业纳税之日起,每年按企业上缴县级财政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地方分成部分60%返还绥阳林业局的优惠”,同时穆棱市也制定了“返还40%给林业局”的互利政策;他们还利用施业区的风力资源,从穆棱市引资4.8亿元,在双桥子林场建风力发电站。
卢孝东说,绥阳林业局曾有过极度危困的时期,从1998年天保工程实施后,林业局得到工程“输血”,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由于替代产业不强,企业仍旧连年亏损,“两危”困境没有从实质上得到改变。与此同时,林业局周边的绥芬河市、穆棱市和东宁县却依托对俄贸易优势实现高速发展,成为全省东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从2000年开始,在经过深入调研后绥阳林业局决定打破自我封闭的局面,利用林区的资源、技术等优势开展与地方合作共建,走一体发展的道路。这一想法正与绥芬河市、穆棱市和东宁县不谋而合,于是绥阳林业局与一县两市迅速建立了发展伙伴关系。
随着局县共建的深入开展,他们还将合作的触角延伸到资源保护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过去,绥阳林业局施业区内大、小绥芬河两岸遍布农田,在治理过程中,东宁县、穆棱市、绥芬河市与绥阳林业局联起手来,共同治理,总共完成退耕还林3.3万亩,使治理区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两年来,绥阳林业局共拆除破旧屋棚130多处,铺设路面6万多延长米,使林业局的环境得到极大改观。
打破自我封闭和行政壁垒,将林区的发展建设融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借助地方的支持,将林区的资源和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绥阳林业局走出困境的根本原因,同时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带动、和谐发展”的原则指导下,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对于未来,卢孝东说:眼下的绥阳虽然已度过了最危困的时期,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今后,随着绥阳与一县两市共建层次的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绥阳林业局一定会尽快扭转自身仍旧滞后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状况,并最终融入到东南部地区一县两市这个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中。
背景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森工总局党委、总局将局县合作共建工作确定为2008年重点推进工作,并明确提出“森工要跳出林区看发展,合作共建创新路,积极主动融入到全省区域经济大环境中去”。目前,全省已有14个林业局超额完成了年初总局提出的2008年局县共建启动单位达50%的目标。通过一些先行试点单位在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特色产业、对俄开发和生态旅游以及小城镇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共建,合作双方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预计到2010年,森工企业将实现全面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