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老教授沈昌蒲肺腑之言:黑土地是“珍稀国宝”
2008-08-28 13:59:2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桂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28日讯 大熊猫被当作国宝,因为它是我国独有的生物物种,并因种群数量稀少、濒临灭绝而备显珍贵。黑土地,虽然全世界有三个分布带,但在我国,只有东北这一块,是经过几亿年地质变迁和黑龙江特殊的气候条件等因素共同作用才形成。其形成过程漫长且条件苛刻,除了现有的黑土地,几乎没有可能再形成,一旦失去,再无法拥有,所以它的珍稀性并不亚于大熊猫——

  这是一位86岁的老教授,黑龙江省著名的耕作学家,1946年从北大农学院毕业来到黑龙江,长期与黑土地打交道的经历,吸引她深深爱上了这神奇而珍贵的黑土地,自发地加入到黑土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中来;她在业内颇有威信,发明的防治水土流失新技术,得到了中国工程院有关院士的认可,她多次致信各级领导,呼吁保护黑土地。她就是东北农业大学退休教授沈昌蒲。

  虽已年逾8旬,但一谈到黑土地,她依然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激情。“黑土地就像大熊猫一样珍贵,是当之无愧的国宝!我们现在对它的认识、开发与利用,显然还有差距,尤其是对它的珍稀性与宝贵性”。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沈昌蒲教授不吝言辞,直抒胸臆。

  黑土地当之无愧的国宝

  沈昌蒲生在江苏,长在北京,她在60多年前来到黑龙江第一次亲眼看到黑土地时,被深深地震撼了!“眼前的土地,一如此前多次听到的:‘墨黑墨黑的,油汪汪、暄乎乎’。”时至今日,她仍忘不了当时的感觉,“太肥沃了,这是大自然对黑龙江人的厚爱”。

  “知道为什么用‘油汪汪’来形容黑土地肥沃吗?”沈昌蒲教授饶有兴致地给记者讲起了黑土地——这是因为黑土地的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团粒结构好,土壤中含大量微小孔隙,牢牢锁住大量空气、水、养分。这样的土壤含水量高,经阳光反射,就会显得亮晶晶的,仿佛抹了一层油儿似的,黑土地的肥沃也因之而来。它一方面富含作物生长必需的有机质,有机质含量高达5%~8%、甚至10%以上,是黄土的十倍!另一方面,特殊的团粒结构使黑土层有如天然的土壤水库,旱能蓄、涝能排,为作物生长必需的水份提供上了双保险!

  沈昌蒲一直称黑土地为国宝,并积极传播着她的观点。她说,大熊猫被当作国宝,是因为它为我国独有的生物物种,并因种群数量稀少、濒临灭绝而备显珍贵。黑土地也同样,虽然全世界有三个黑土带,但在我国,只有东北这一块,是经过几亿年地质变迁和黑龙江特殊的气候条件等因素共同作用才形成的。其形成过程非常漫长且条件苛刻,除了现有的黑土地,几乎没有可能再形成新的黑土地,一旦失去,再无法拥有,所以它的珍稀性并不亚于大熊猫。

  “对这一点,国家是早就有高瞻远瞩的。”沈昌蒲说,国家非常重视黑土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早在建国之初,就组建了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沈阳森林土壤研究所,并在这两个研究所内都设置了黑土队,派专家进行东北黑土地的调查、研究工作。同时,率先在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机械化,重点支持了黑龙江省。“因为有这样的背景,世界上第一台垄作机械才诞生在黑龙江农机研究所;黑龙江省的农业机械化,也因此领先国内,并赢得了‘铁牛背上的农业’美誉。”

  挖潜力保护利用要同在

  黑土地的珍稀,在于它稀少,全世界仅有三块;更在于它质量好。世界三大黑土带中,惟以黑龙江省所属的中国东北黑土带有机质含量最高、黑土层最厚。然而,不容乐观的是,世界三大黑土带在开发过程中,都无一例外地遭遇水土流失、土壤结构破坏、肥力下降等毁灭性打击。与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地势平坦的黑土带不同,由于大部分为坡耕地,黑龙江省黑土地更多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困扰,而非风蚀。

  说到这些,沈昌蒲教授痛心地拿出一组照片告诉记者,长期的水土流失、开荒种地及不当的种植生产方式,已使黑土地损伤严重。“我刚来黑龙江时,西部松嫩平原的黑土层厚达1米多,东部三江平原的黑土层也有30多厘米厚。而随着黑土的流失,现在黑土层越来越浅,只剩十几、二十厘米左右;黑土地也越来越‘瘦’,在不少地方已是瘠薄的白浆土等底土成为表层,承担着丢失的黑土层的生产任务。这样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就在百分之二三的样子。”

  黑龙江省大多地块黑土层越来越薄。

  由于“硬、瘦”,黑龙江省的许多耕地遇雨不渗、继而形成径流,造成水土流失。


 

  听说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黑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沈教授坚定地说,“这个决策非常好。我们有国宝一样的好东西,就应该让它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是要保护与利用同在,以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事实上,由于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治理水土流失不仅在业内被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改垄保土、小流域治理的努力从未停过。

  黑龙江省现时的垄作有横坡垄和顺坡垄之分。顺坡垄可以及时地把未渗入的雨水从垄沟中排出,可最大限度保住庄稼,但田里的土也会随水流走,水土流失严重;故一些地方为防水土流失提倡把顺坡垄改为横坡垄,意在通过垄台和垄沟拦蓄降雨,保持水土;还有的地方对坡度较大的耕地实施梯田改造。对这些措施,沈昌蒲并不完全赞同,她认为黑龙江是旱作农业区,水资源是粮食增产的最大瓶颈,所以耕地整理的思路与方向应该是把水留在土里,而非排出。这样一来解决缺水问题,二来解决土随水流走问题,从根上治理水土流失,保护黑土地。据此思路,她还和同事经多年潜心研究发明了治理黑土地水土流失的新技术——垄向区田,只是推广进程缓慢,令她焦急、心忧。

  全国之最

  巍巍壮观——一个地号1.6万亩!

  “黑”的同时,“大”是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又一优势: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有据为证:全省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10,农民人均耕地近10亩,耕地总面积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首位;耕地地势平坦,集中连片。其中最鼎鼎大名的是“万亩大地号”。这个有着1.6万亩的整片耕地,地处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二道河农场第六管理区,是全国最大的地号。因已完全实现了种植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它已成为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的一个缩影和代表,它所在的农场也被命名为国家农垦现代化农业示范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江泽民、李鹏、温家宝、姜春云、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来到这里视察工作。每一个来到万亩大地号的人,都会为它所展现的现代农业实力而振奋。 2000年8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视察了万亩大地号后,欣然题词:“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绿色食品基地——全国最大

  良好的生态,肥沃的土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黑龙江省在绿色食品产业开发上占尽先机,稳居国内产业龙头地位。

  目前,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500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近30%,为全国最大;全省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3302万亩,为全国最大;经过认证的绿色、有机、无公害三种产品共计7000多种,其中有机产品300多种,绿色产品1200多种,无公害6000多种,为全国最多。

  到2007年底,全省总计有57个县(市)、7个农垦分局、25个区进行了整体环境评价,认定面积1.1亿多亩,完成产地认定3731个,居全国之首。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无论发展规模,还是发展速度,都在全国居领先位置,主要农产品产地实现了无害化种植,并成为全国首个完成种植业无害化生产省。

  农产品输出——全国最多

  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扶持引导下,近年来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总产分别登上600亿斤和700亿斤两大台阶,黑土地的增产潜力不断释放。2007年虽然遭受了严重的夏伏连旱,全省粮食仍创下历史第二个高产年的好成绩,总产达396.5亿公斤,商品率高达74.8%,商品量296.5亿公斤,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输出省。

  五年来,黑龙江省累计增产粮食447.6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由2002年的417斤/亩,提高到505斤/亩。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粮食生产由最初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生产实现了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商品性生产转变,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