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31日讯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练队列、扔手榴弹,到如今的跳街舞、踢踏舞、做健美操;从教改前的全国一个大纲、全市一本教材、每个学校每堂课一个内容一个进度,到教改后的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定课,学生自主选修感兴趣的项目,哈市中小学体育课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体操练滑冰
![]() |
资料片 |
“我上小学时,体育课还上体操呢,特别有意思。”20日上午,在南岗红旗小区广场上,63岁的李淑卿一边哄着孙女玩一边说起自己小学时上体育课的情景,能够看出来,对于以前的体育课,还很怀念。
“我的母校是哈尔滨市兆麟小学,天好时体育课在室外上,天气不好时就在室内上。当时每次上课前老师都会让男同学把两个海绵垫子搬来,那是给同学们练前滚翻、后滚翻用的。那时我们学得最多的还是体操,跳箱、平衡木、单杠、双杠都有。跳箱一般男生都能轻松跨过去,而女生大多因为跳不过去所以不太喜欢这个项目。有的学校条件不好,没有跳箱,就让学生们‘跳山羊’,就是一个同学把身体向下躬,另一个同学起跑后双手支在他背上的同时两腿打开跳过去,这种跳法许多孩子课后也都当作游戏玩。那时候单杠、双杠学校里都有,我们不但要爬到单杠上,而且还要两手抓杠翻下来。”李大娘说着话站直了身体,两手前伸腰向前弯,两只手轻松地碰到了脚尖,而且两条腿还直直地崩着。起身后,她一下子把右腿向前上方踢起,脚尖高度接近鼻尖。见记者有些惊讶,李大娘笑着说:“我这点儿功底都是当年练体操时的‘童子功’。我当年跳高达标时过1米高的杆非常轻松,现在别看我年纪大了,偶尔蹦个障碍也很轻巧的。”
年近七旬的董大爷退休前是一名高级工程师,说起自己儿时的体育课,他开心地笑了:“我初中是在27中念的,当时学校的体育课内容非常丰富,跑、掷铅球、跳绳、踢毽子、篮球、体操、冰球、滑冰都有。那时学校还有体操队、冰球队、速滑队、花样滑冰队、篮球队等,队员都是从同学们中选拔出来的。当年哈市中小学就有七八个冰球队,27中的冰球队还是很厉害的。那时学校有一个文艺班,有一个体育班,我是体育班的学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冬天一到学校我就把冰鞋穿上,把冰刀用套套好,上课时也穿着。一下课就往操场跑,在课间十分钟还要到冰场上滑几圈过过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走队列扔手榴弹
留在如今“奔四”的人们脑海中的体育课的记忆,最深刻的还是走队列和扔手榴弹。“那时我们的体育课教材用的是苏联老大哥的,内容上是以军事为主的。”36岁的李伟是哈尔滨市某机关的一名干部,说起走队列的事,当年担任班长的他打开了话匣子。
“我小学时在安广小学,我当时是‘两道杠’。那时体育课上老师会教我们齐步走,然后逐步地教向左、右、后转。学校每年都要搞一次队列比赛,而每次比赛前的体育课和放学后就成了各班抓紧训练的时间。我当时是班长,主要是练口令,口令发得准的前提是我得把动作做到位,喊错了,全班四五十人的队伍一下子就乱了。”李伟说,当时因为练口令他没少挨体育教师的训。
“那时全班四五十人,要站得‘横平竖直’成行成排的,走起来也要像军队一样整齐划一。每当体育课上队列时,我们班那几个特殊体形的同学总要受到老师的批评。有一个叫宋瑞全的男同学个子高高的,走在第一排,可是他胖胖的,肚子大,走路时总是慢半拍,一走队列就会把第一排带得走不齐,然后后边也会跟着乱。所以,每次体育课练队列最后我们班总是会笑成一团。”李伟说。
最早的体育教材内容中包括掷垒球、手榴弹、铅球、铁饼、标枪,如今三四十岁的人们都对当时的体育课上有军事项目扔手榴弹记忆犹新。“我们那时体育课上扔手榴弹感觉挺好玩的,很有些实战的味道。我当时总是扔不好,每次不是扔得远,而是狠狠地砸在附近。可能是看我的力量比较好吧,体育老师竟然在当年的校运动会前给我开了几天小灶。没想到,在运动会上,我还扔了个女子组第三名的成绩。”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王玫现在是一家歌舞团的歌唱演员,说起当年的事她笑得差点儿流出眼泪。
二十一世纪:健美操踢踏舞
![]() |
资料片 |
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近几年,如此尴尬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出来。
据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体育教研员邢忠喜介绍,2002年以前,全国中小学体育都是按照国家的教育大纲,采用统一的教材进行授课。“不夸张地说,那时,哈市中小学同年级的学生同一天体育课上的内容都是一样的,进度也一样。”据了解,根据黑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的规定,体育课哈市小学低年级(1~3年)每周三节,高年级(4~5年)每周两节,中学生每周两节。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材问题、教师问题、教学条件问题,也有学生个人问题。即便上体育课,学生也喜欢上“放羊式”的体育课,原因也很简单:可以玩自己想玩的游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根据这一现状,2002年教改之后,哈市各中小学陆续在体育课推出了自主选修的方式,并把健美操、集体舞、街舞和踢踏舞等具有时代气息、时尚特色并广受学生喜欢的项目引起了体育教学中。
“我们学校体育课有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等,同学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以前一上体育课我们许多同学就想逃课,因为上课不是走走步,就是跑跑步,然后老师弄来两个球,女生围成圈打排球,男生二十几个人一起踢足球,特别没意思。现在上体育课大家都很开心,因为项目都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的,大家学起来就特别有劲儿。而且现在体育课很时尚的,老师培训回来以后在体育课上教我们跳街舞,有的同学是这方面的高手了,就在课堂上给我们表演并且教大家一招两式的,连老师也都跟着学呢。我从小就学跳舞,所以在选修体育课时就挑了自己喜欢的健美操。因为有舞蹈的基础,我学健美操时成绩很突出。我的学习成绩在班级是中等,从来没有得到过老师的表扬。可是在体育课上我被老师发现后安排在前排领操,感觉自己的潜质终于被发现了,连学习起文化课都感觉有劲儿了。”哈市
大课间:抖空竹练武术
![]() |
资料片 |
跳兔子舞、打羽毛球、做自编武术操、丢沙袋……改变以往课间单纯做广播体操的形式,丰富多彩的体育大课间活动于2007年4月全面走进了哈尔滨市中小学生中。
据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哈尔滨市中小学生部分身体素质,特别是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及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上升。哈尔滨市中小学校一般每周只设两节体育课,很少安排体育活动。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哈尔滨市把“阳光体育运动”内容引向深入。据哈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副处长陈国富介绍,为弥补学生运动时间的不足,哈尔滨市大力推广体育大课间活动,即将中小学校上午第二节下课后的10至15分钟间操时间改为25至30分钟;同时将以往单纯做广播体操的形式,扩展到做自编武术操、跳集体舞等,并鼓励学生自带羽毛球等锻炼器材。
教育部门要求,中小学校必须保证体育课时计划和两个大课间活动。无论是学期期末还是毕业学年,都不得挤占体育课时。
在哈市南岗区宣庆小学,抖空竹成了全校孩子的一项游戏内容。每天上午课间时分,学校的操场上随处都能看到孩子们抖空竹的身影。许多孩子在抖空竹的过程中,创新了玩法,现在孩子们发明的抖空竹玩法有“小猴上树”、“比翼齐飞”等10多种。
香滨小学的学生们在大课间总是会演练一下“中国功夫”,这是老师把武术基本功、动作组合等拳术进行合理编排,编出了这套“中国功夫操”。
据了解,哈市中小学都在大课间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活动,跳大绳、集体舞、太极扇、柔力球等项目都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学生、家长重“分”轻“体”
道里区某中学一位任教多年的体育教师说,十几年前,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男生1000米跑和女生800米跑。而现在,即使跑400米也有一半人跑不下来。
“虽然我们有明确的课时要求、采取了一系列办法来保证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可是在具体执行中还是有些学校落实不到位。”陈国富说。
据介绍,中小学生上不够体育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学业压务大,没时间锻炼。据陈国富介绍,过去的孩子文化课压力没有现在这样大,体育课各校都能保证按时上。课后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即使玩也是一种体育锻炼。可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多数只靠学校每周两三节体育课来进行体育锻炼,每节课去掉集合队伍、教师讲解动作要领,也就剩下三十分钟左右了。而且,这仅有的两三节体育课,在考试前也会被无情地挤占。
操场狭窄,体育器材缺乏。按国家有关学校场地建设标准,小学运动场地必须拥有200~300米的跑道,中学必须有300~400米的跑道,省级以上重点中学必须拥有400米的标准跑道。我省能达到这一标准的学校寥寥无几。有些热点学校的人均场地不到两平方米,学生上间操都困难。
成本高,场地小,校园冰场越来越少。哈尔滨是冰城,滑冰是冬天体育课主要内容。“现在水费、冰鞋费都不低,浇一个冰场要增加学校不小的开销。而且现在结冰期晚,基本上是12月浇好冰场,1月份学生就放假了,使用期短。”邢忠喜说,现在有些中小学人均操场面积很小,如果浇上冰场,那么学生课间就连活动的场地都没有了。
受伤纠纷多,制约体育课发展。据陈国富介绍,现在学生体质普遍较差,运动中容易受伤。家长们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学生在校有个磕磕碰碰,家长动辄就会上法院,教师们的精神压力比较大。“以前学校都有单杠、双杠,现在这些设施在中小学几乎见不到了,因为家长和老师都认为这些是‘危险项目’,万一学生在体育课或是课间时受伤,学校和老师都担不起责任,有的学校甚至强制规定学生在课间休息时也不许跑跳。”
“‘少年强,则国强’。开展全民健身,我们的中小学生是最应该受到关注的人群之一。我们大声呼吁家长、学校和社会,为我们的孩子‘抢’出一点锻炼身体的时间吧。”陈国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