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逐步回收委托线路 哈尔滨公交八年轮回重新姓“公”
2008-09-01 08:41:5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张强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1日讯 近日,哈尔滨市公共电车总公司将委托经营的107、118和112路公交线路的经营权回收,使其自管线路由原来的4条增至7条。从当初的被迫委托经营,将公交线路全部承包出去,到现在的逐一回收线路,统一经营,哈市公共电车总公司经历了凤凰涅槃似的发展。

  市政工程改造 电车公司身陷绝境

  哈市电车总公司是全国最早的电车公司之一。1921年,哈市电车总公司建厂,1927年开始通车运行。从1958年开始,电车公司开通了无轨电车。1986年,有轨电车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上世纪90年代,电车公司步入了鼎盛期,下辖11条线路,450台交接车(有两辆公交车长,两车中间用皮带连接),在哈市有300多公里的营运网线,8个变电所。

  2000年左右,哈尔滨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市政工程改造,电车线网大部分被拆除。谈起电车公司最低谷的时期,该公司副总经理江守智回忆说:“当时博物馆、哈站、和兴路、省政府等中心地段,全都无法通车了。几乎是一夜之间,电车公司就陷入了绝境。”

  为了不让企业死掉,电车公司被迫走上了“电改汽”的道路,采取社会融资、银行贷款、合作和委托经营等方法。在2001年一年的时间里,电车公司就将所辖的20条线路全部以合作和委托经营的方法承包出去,“联运”这个概念就是由此产生的。“在当时的历史形势下,为了保证企业生存,保证正常的运营秩序,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江守智说。

  民营机制确实给当时的公交市场带来一股新鲜空气。电车公司一位干部说:“民营企业的运作方式简单,包袱少、管理非常严格。比如国有企业职工偷拿票款的事情时有发生,但在民营企业里,这种现象是非常少的。”但几年后,民营机制的弊端也显现出来了。哈市共有4400余台公交车辆,其中民营企业公交车辆近2000台,也就是说哈市公交市场半数属于民营。由于民营企业大量涌现,公交线网布置不科学的问题十分突出。西大直街原本应该只有四五条公交线路,但最多时却有13条之多,导致车行混乱,公交车进不了站,堵车事件时有发生。公交企业彼此间的恶性竞争加剧,车辆超速、着急跑圈等现象很普遍,“疯狂老鼠”一度成为公交车超速的代名词。

  哈市公交行业的一位人士说,民营企业经营公交线路的种种弊端是由它的性质造成的。企业投资者的目的是赢利,他们奉献精神少,偏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在客流少的低谷时间里,为了减少支出,他们会采取减少车次等方式。同时,民营公交线路的服务事故较多,特别是到了合同末期的时候,对车辆投入不足、车辆维修保养不及时、安全性降低等问题十分突出。

  民营机制弊端多 电车公司涅槃重生

  “民营企业介入的这些年,我们国营公司赢得了喘息时间。”江守智说,这期间,哈市电车公司采取清理企业不实资产、收回闲置房产等措施,经济实力逐步回升、壮大。从2006年年末开始,电车公司着手进行线路的回收,先行回收市民反映强烈、投诉较多的线路。联运112路最初有30多台车,但运行一段时间后,最少时每天只有不到10台车出车,严重影响了市民的出行。电车公司将112路回收后,立即购置了10台新车,并维修旧车,近日又订购了20台新车,到今年9月末,112路将全部换上新车。预计到2010年,电车公司将把承包出去的20条线路全部收回。

  “城市公交主体还得姓‘公’。”哈市公交管理处处长齐明说,哈市将完善公交市场机制,推动民营公交企业兼并、联合、重组、转让,加快民营公交企业整合,减少企业数量,提高市场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最后形成国有企业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公交市场格局。

  以国有企业主导的公交市场,有诸多好处,如将会整体提高公交行业的服务质量。由于国有企业车辆多,资金相对充裕,有专门的维修保养部门,对车辆维修、保养、更新也及时到位,有利于环保;对公交企业整合后,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更加容易传达,针对应急情况也更容易统一协调、调动等。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