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9月3日讯 经典翻拍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在央视播出数天以来保持着高收视率,但高的关注度同时意味着收获了一堆观众的意见。有些观众认为电视剧里日伪时期的哈尔滨奢华、唯美,战争的伤痛反倒很少,还有观众认为它与以往红色题材电视剧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该剧塑造了一个热爱中国的日本人“玉旨一郎”的形象,被疑为有美化日本人之嫌。
年代错误:是1930还是2007年的哈尔滨?
●马迭尔宾馆的大厅装修和所使用的灯具基本是现代设计。
●特务报告刺客落网时用的是拨盘电话,那时的哈尔滨已实现电话程控了?
●陆毅饰演的王一民从卢秋影的办公室逃跑时,钻的居然是塑钢窗。
●王一民行刺时所戴的耳挂式口罩,是上世纪80年代才时兴起来的,而上世纪30年代使用的应为系带式。
●卢秋影办公室台灯用的竟然是冷光灯泡。

穿帮镜头:《夜幕下的哈尔滨》美化日本人
●许还幻饰演的柳絮飞在江边酝酿感情戏,远处几十层高的大厦跃入眼帘。
●同样是这个场景中,镜头转换,屏幕里出现了一个弯腰的工作人员、话筒和反光板。
●在一场柳絮飞和王一民见面的戏中,身后的栅栏外是挤成一团的举着手机、相机的粉丝们。
●第七集里,作家塞上萧被警察抓去,打断了左手两根手指。但被放出来还没一杯茶的功夫,王一民去看望他,他挥舞的左手竟光洁如初。
从观众在网上对《夜幕下的哈尔滨》的反响来看,这部由青年偶像重新诠释的电视剧已经得到了很多关注,也取得了不俗的口碑。
“九一八”在即,央视播出“爱国主义大剧”,其实更多地是在提醒我们一个道理,向前看的同时,更不能忘记历史。


只是,另外一个现象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著名作家魏巍刚刚去世,而针对他的代表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被语文教科书删除一事的争论又卷土重来。有人在悼念魏巍的同时,不遗余力地为《谁是最可爱的人》与中国学生阔别大唱赞歌,称“一个时代需要一个时代的精神”。
“向前看”是理所当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选择性地遗忘历史。历史是无数前辈用鲜血凝铸而成,是后人无法删改润色的。放眼天下,不论政治制度如何,发达程度怎样,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在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更不会因为照顾国际关系或其他现实问题而刻意回避某些历史内容。因此,《夜幕下的哈尔滨》的热播也是在传达这样一个信号。历史不会阻碍现实的发展,它只能给今人提出警醒。
记者:关于观众指出的穿帮镜头,你有什么看法?
赵宝刚:为了拍摄这部戏,我们找来3000张上世纪30年代哈尔滨的图片资料,以求真实再现当时的服装、布景和氛围。看完以后我几乎惊呆了,没想到那时的哈尔滨竟然如此时尚。
日伪时期哈尔滨的外国领事馆就有二十几个,服饰集东西方之大成,还有就是建筑风格,有哥特式、巴洛克式,比上海更洋派,所以才被叫做“东方小巴黎”。观众认为很多东西是现代的,其实当时就有了。
当然不排除有些地方确实穿了帮。因为哈尔滨这个城市的气质很特殊,找别的地方拍味道就不一样了,所以只能到现在的哈尔滨城里去,不可避免有些现代的东西就进入了摄像机。
为了避免把远处观看的人群拍进去,我们想了各种办法。比如拍索非亚教堂,我们每天晚上12点开始化妆,早上3点就进入广场拍戏,等商铺开门了我们再收工。


留破绽供大家讨论
记者:拍摄这样的年代剧,避免穿帮是不是不太容易?
赵宝刚:是挺费劲的,就这样我还力挽狂澜改掉了许多。原来剧本里本来写王一民躲进教堂里的酒窖,进去之前先拿了两根吸管,我心想他之前怎么能知道最后会躲到酒窖里去呢?大笔一挥就给删掉了。
记者:网上大多数人都在讨论这个,是不是感觉被喧宾夺主了?
赵宝刚:留点破绽供大家讨论讨论,感觉挺有意思的。要不都没人关注,岂不是更糟。讨论的大多是年轻人,老年人谁讨论呢。这本来是个中老年人喜欢的题材,现在的争议声代表年轻人也关注了。动用点手段拉拢一些年轻人,这种感觉挺好的。
该剧塑造了一个热爱中国的日本人“玉旨一郎”的形象,被观众疑为有美化日本人之嫌。赵宝刚向记者解释说:“以往影视作品中的日本人都被脸谱化、概念化了。战争不仅摧毁被压迫者,对于侵略者的心志也是最大的摧残。”有观众提出:“为何剧中的日本侵略者显得非常谦和?”赵宝刚表示,“为了拍这部戏我看了很多历史书,当时的日军在东北推行的是同化工作,为取得东北人民的信任,做了很多事,比如建立法律体系、办学校、盖新房子等。之所以叫‘夜幕’下的哈尔滨,意思就是说表面看去一切祥和,而日本人的阴谋都处于黑暗之下。这部戏的后半段日本人的险恶用心会从夜幕下暴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