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4日讯题:“天保”十年看林区系列报道:迎春林区念起“农业经”
孙景辉 张旭光 记者 高长利
眼看着庄稼成熟在即,迎春林区的职工脸上荡漾着微笑。从林业局低价买化肥种子、秋后粮食高价卖给林业局,双向获利;种植的粮食通过国家绿色食品有机认证,市场上增加了竞争力;与日本三菱公司签订了订单合同,不愁销路。种种好处相加,每亩地比常规种植至少多赚五六十元。
![]() |
特色种植产业 |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迎春林区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投资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引进订单农业,农业效益逐年增加,占全局收入的比重达到20%。传统林业独木支撑、依木维生的格局被打破,农业已成为实现迎春林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
迎春林区位于我省东部完达山脉,施业区总面积21.6万公顷,总人口1.6万。下辖11个林场、6个农场,全局拥有土地22万亩。其中,山上林场职工户均拥有土地超过100亩,发展农业经济优势得天独厚。
以往,职工们砍惯了大木头,如今要放下伐木刀侍候起庄稼来,能不能干好,职工们心里没谱,林业局领导心里也没底。
![]() |
“天保”十年看林区采访团在迎林医院采访 |
为打消林区职工的顾虑,迎春林业局确立了“科技先行,订单引路”的产业发展模式。17个林农场的560余林农户与日本三菱、中粮集团等12家大公司签订订单种植合同6万亩,定向生产、定向销售。“粮食不愁销路了,订单种植每斤还能多卖上2毛钱,林农的种粮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林业局多种经营局局长程继伟说。
农资惠农,职工放心。为避免林农买到假化肥、假种子,林区商业局费了不少心思。他们和省农资公司联营,由林业局每年投资对化肥进行统一采购,再以每吨低于市场300元左右的价格为种植户送货到家。今年,林业局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向职工供应化肥1.4万吨,仅此一项减少职工支出100余万元。
![]() |
花园般的迎春林区医院住院部 |
春种秋收管到底,卖粮难不再困扰林区职工。秋后,林业局商业部门主动上门高价收粮,既减少了种植户的运输成本,又解决了粮食销路。“林农的粮食全收上来,商业局利用畅通的粮豆销售渠道,集中统一销售,就有了市场竞争力,算起来也不亏”。
向绿色要效益,有机农业迅速崛起。天保工程以来,迎春林区加大绿色食品开发力度,扩建、新建了一批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005年,在森工系统内首先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如今,迎春林区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林区生产的高蛋白大豆、白瓜籽、红小豆被列为出口免检产品,顺利进入欧洲、日本市场。“好卖不说,每斤还能高出周边两三毛钱”,林农的话语中充满自豪。
![]() |
迎春林区供销合作社配送中心 |
身处大山,放眼世界。林区人逐渐认识到:光在种粮、卖粮上想办法,职工们的受益有限,没有粮食深加工项目不行。今年,林业局开始谋划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粮食仓储、加工企业落户,以促进粮食就地加工升值。
“统购统销化肥种子,减少了林农的种植成本;按照市场前端价格收购粮豆,减少了市场流通环节。这样就使得种植户低成本种植、高价格卖出粮豆,从而形成双向获利的良性循环。”迎春林业局局长毕英杰说。
![]() |
花园般的迎春林区医院住院部 |
林区念起“农业经”,职工企业双获利。2007年,迎春林区粮豆总产达到27870吨,种植特色经济作物4.8万亩,职工种植收入较2005年增收620万元;林业局农业总收入实现2329万元,占企业资金收入的20.6%,全局10个林农场人均收入超万元。在农业经济的有利拉动下,迎春林区17个林农场今年有望全部实现人均收入超万元目标。
一业兴,百业旺。农业生产中一系列利民、便民措施提高了林农种粮的积极性,也充分调动了职工群众参与营林、森林防火、资源管护等林区生产的热情,林区呈现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好局面。2007年,迎春林区社会总产值完成2.71亿元,资金收入1.12亿元,创历史最高;实现利润3785万元,创建局以来之最。迎春林区经济步入高效、科学、快速发展的轨道,一个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生态环境正在完达山脉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