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6日讯 正当新版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热播时,中国电影出版社的《哈尔滨电影地图》一书出版了,哈尔滨广角文化艺术发展中心总经理杨伟东和本报记者申志远历时三年,七易其稿创作的《哈尔滨电影地图》,真实记录了新旧两版的拍摄过程。
去年,新版来哈拍摄,当时的副导演找到他俩,按照他们手绘的电影地图,为新版电视剧的拍摄选择了外景,新“夜幕”的副导演说,这《电影地图》用一个个手绘的特殊位置描绘出电影在哈尔滨传播的文化细节。
日前,记者采访了作者之一杨伟东———一个洋溢着青春激情的年轻人。采访中,记者似乎闻到秋林酒糖、南坎汽水、一副食粉肠、马迭尔酸奶的香味,这是一个哈尔滨人关于童年与城市的记忆。
昨天:寻找城市记忆的孩子
杨伟东是个热爱美术、文学、电影和音乐的小资,多年来,始终在做着复兴城市文化的梦想。他童年时住在红专街29号,一出门就是中央大街,抗日大英雄苏炳文将军曾是他的邻居,苏将军家里有一幅俄罗斯油画,童年的伟东一有空就去看画。很多年后,苏家搬走,苏大姨把俄罗斯油画送给了伟东……
早晨,外文书店楼上会飘来小提琴声,晚上,马迭尔俱乐部里会上映黑白电影。上世纪80年代青年宫里的朗诵和讲演。斯大林公园路边吉他队的演奏,就这样,杨伟东在哈尔滨独特的艺术氛围中渐渐长大。
杨伟东当过记者,做过文化经纪人,下海办过公司。他策划创办过两届“白雪公主”哈尔滨旅游形象大使评选。他主办过杨春霞、于魁智京剧演唱会,鲍蕙荞钢琴演奏会,三次举办过盛中国、濑田裕子的小提琴演奏会,拍摄过纪录片《萧红往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杨伟东始终坚守着严肃高雅艺术的品位。
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他的公司和本报联合举办“我最喜欢的电影歌曲征文”和“最影响中国的百年电影歌曲评选”活动。7月23日,他又举办“永远的歌声”百年电影歌会。从那天起,他和申志远开始策划撰写《哈尔滨电影地图》。
创作:留住哈尔滨的童年记忆
创作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痛苦的过程,甚至很多次,他们想放弃,但在最后一刻,又重新开始。在写作中,《哈尔滨电影地图》得到了市委书记杜宇新和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的热切关注和大力支持,他们对两个年轻人的创意给予首肯。
为了收集资料,他们还自费去了长春、北京、上海等电影厂,查阅的有关文字资料就有300多斤,他们还采访了几百位跟哈尔滨有关的电影人。
著名作家梁晓声说,“此书读来令人觉得亲切与温暖的部分,当属那些与两位作者个人成长经历有关,以儿童和少年的视角看电影的回忆性文字,这对哈尔滨似乎也构成了一种成长般的记录。”
伟东喜爱国画的意境,他听说水墨动画片几乎失传,便自己找了画国画的大师级人物,全部手绘了画稿,设计制作了目前中国广告界第一个完全手绘的水墨动画公益广告;由于伟东对小时候儿童公园小火车的热爱,他策划制作了以“小火车·小向导”为主题的城市公益广告。他还为宣传修复中华巴洛克老建筑策划制作了公益广告,城市记忆的定位和深沉诗意的怀旧让广告界的权威叹为观止。
寻梦:情到深处人孤独
杨伟东至今未婚,由于专注文化艺术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耽误了他的婚姻。作为曾经的文艺青年,他以一颗孩子的心去认知世界,他有很多浪漫的理想,但是对爱的渴望和追求始终萦绕在他的童心。伟东很孝顺,老母亲盼望着他赶快娶妻生子,可是他依然在寻梦的路上义无反顾。正如他在书中写到的:“哈尔滨是我的最爱,头一回喝酒,第一次恋爱,在永远的纯真年代!”
杨伟东喜欢在中央大街散步,因为这里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城市情怀,这就是为什么《哈尔滨电影地图》一书选择在中央大街七道街兆麟电影院售票处旁(马迭尔冷饮厅对门)佳音音像店独家经销的原因。杨伟东和申志远还有一个近似行为艺术的特殊创意,向购买此书的读者赠送一段真正的电影胶片。杨伟东认为,数码电影的出现,使电影胶片都快成为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了。他还有很多关于这个城市的梦想,画画、拍电影、写书……
看来,杨伟东的青春注定是要与哈尔滨的文化同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