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2日讯 在哈尔滨呼兰区,一处古香古色的建筑湮没在民宅中,多年来一直成为市民谈论的话题。近日,记者在采访有关专家时得知,这处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竟是呼兰第一任城守尉的府宅,距今已有272年的历史。
据有关专家实地踏查后确定,该建筑位于呼兰区的中轴线上,按前、中、后排列,共三楹。建筑外墙体上的祥瑞兽头栩栩如生。室内有红色顶梁柱,棚顶上的雕龙彩绘清晰可见,虽历经多年沧桑,仍然没有退色。如今,该古建筑已成为民宅,但在一些房间里仍可看见雕花门窗,为实木雕刻制作,其高贵的气质由此可见。
据该区史志办丁峰老师介绍,根据《呼兰县志》记载,这座建筑原是呼兰第一任城守尉的府宅,据今已有272年的历史。早在乾隆元年(1736年)时,博罗那任第一任呼兰城守尉,将官署建在城东(今呼兰看守所一带),将府宅建在临呼兰河畔的城西。20世纪初,该府宅被废除,改建为城隍庙。在上个世纪50年代,变成民居至今。
几十年来,呼兰第一任城守尉府旧址的具体地址一直成为考古专家们研究的课题。直至2003年11月份,“民国期间重修城隍庙残碑”在呼兰老城区胜利小学院内被发现,为研究证实这一古迹提供了佐证。有关专家通过史料和实物等资料佐证后确认,原呼兰城隍庙即呼兰第一任城守尉府,同时确定了其具体位置。
据有关专家介绍,这个古建筑群吸取了中式建筑的精华,大到房梁、檩椽,小到门窗,工艺十分完美,整体浑然一体。在经历了近三百年的风雨后,房子主体没有出现歪斜、变形和下沉等情况,这在东北地区十分罕见。同时,在黑龙江省为数不多的古城之中,保存如此完好的第一任城守尉府绝无仅有。这对研究哈尔滨市的地方文化和民俗经济等历史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