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稳定献血者达20万人 每年约10万病人受益
2008-09-18 15:22:58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董艳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18日讯 稳定的献血人群超过了20万人,这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罕见,冰城因此赢得了“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的称号。记者从省血液中心了解到,从2004年开始,我市医院的临床用血全部来自于自愿无偿献血,其中九成以上来自于街头自愿献血。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市相继设立了4个献血小屋,目前这些地处商业繁华地带的献血小屋有的租期已到而新址难寻;有的则遇到了迁移落户难问题。

  繁华大街立足不易

  在今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南岗区的沈女士决定以热血献爱心,但走了两处献血车(屋),由于人多而“挤”不上车,最后只得打车到中心血站。沈女士认为,我市应该建更多便利、宽敞、温馨的献血小屋。

  据市献血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军介绍,我市2002年在中央大街设立了首个献血爱心小屋。中央大街上包括献血车、献血小屋在内的无偿献血量,占到了全市无偿献血总量的1/3。目前小屋租期已到,而选新址遇到困难,因此不得不在原地“艰难维持”。

  在中央大街献血小屋里,据工作人员讲,平均每天有几十名群众到这里献血,小屋已成为百年老街上一景,尤其是晚上华灯初上时,小屋外的霓虹灯曾经是老街上唯一的公益广告。一位到这里献血的男青年称,自己还是比较喜欢到屋里献血,毕竟环境要比献血车好一些。


 

  上海人曾来“学艺”

  “献血车上的条件确实有一定局限。一是空间狭小,只有8平方米;二是我市冬季寒冷,保暖也不如室内。”王军介绍,2004年建设街上的献血小屋,是全国第一座移动式献血小屋。外形设计为欧式风格,面积约20平方米,室内还设计了地热、热风幕、冷暖空调等。上海等城市相继来哈借鉴经验,上海随后投入2000万元建成了10个街头献血小屋。

  然而正是这个献血者温暖的“小家”,也遇到了新问题,因建设街环境改造,可能需要它迁移,献血小屋何去何从,成为冰城爱心人士所关注的。

  公益性献血小屋,在有的地点却受到青睐。今年6月14日,我市自建的第三座献血小屋在香坊乐松广场落户。据这里的“哈电置业”副总经理郑新瑛讲,正因为献血是公益事业,所以我们才无条件地欢迎它安家,它非但没有影响到商家的经营,反而成为广场上一道亮丽的景观,商家也取得了社会效益的收获。

  每年约10万病人受益

  根据哈医大一院提供的统计数字,仅该医院去年用血超过10吨,救助病人近三万人。据推算,仅去年一年我市有约10万患者用上了“救命血”。

  据了解,市政府曾就增设街头献血屋的问题进行专门协调,指出义务献血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要求各相关部门在兼顾城市规划、公共交通和市容等方面需要的基础上,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今后我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将充分考虑义务献血工作的需要,以城市繁华地段为重点,多渠道增辟义务献血点。凡是不能批设献血屋(车)的地段,一律不得批设其他占道经营设施,对于违规的要坚决依法查处。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