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市热费涨价6元是一大关 市民替企业算细账
2008-10-17 11:04:17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于鸿斌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17日讯 冬季供热是哈尔滨市居民安全越冬的基本生存条件,还事关社会稳定和企业生存。屈指算来,距离2008年~2009年采暖季开栓供暖不到一周,哈尔滨市居民热费实行煤热价格联动已经是箭在弦上。企业申请每平方米涨9.22元,物价监审的结论是8.92元,听证代表建议涨幅不要超过5元。16日,哈尔滨市市民纷纷打来电话,替企业算细账,并认为按照相关规定的上限,政府再加大惠民力度,热费上涨6元应该就是一大关。

  企业申请价格

  不该是最终价格

  热费涨多少,成本是关键,这里的成本当然包括占总成本约60%的燃煤成本。按照供热企业申请理由中的说法,2005年燃煤价格是按340元/吨测算的,据今年当下的实际情况测算,燃煤到场价格为536元/吨,每吨上涨了196元,涨幅超过57%。按测算每平方米使用面积供热燃煤耗量52.26公斤,仅燃料费上涨一项就导致每平方米供热使用面积增加成本10.24元。再加上水、电、人工费、材料费价格的上涨,供热成本总计增加12.22元。企业承担10%的燃煤上涨因素,建议煤热价格联动标准为每平方米使用面积上涨9.22元。

  对此,一些哈尔滨市市民认为这里面有值得商榷的问题。市民刘茂东和刘天晓认为,热费是按照室外温度零下26℃、室内温度18℃环境下,耗热量以煤的发热值4700大卡每公斤的耗煤量来计算的。但是实际上采暖期并不是每天都达到零下26℃,在计算供热成本时,应按采暖期的室外平均温度来核算耗煤量。煤热价格联动是应该的,但是供热企业多是按照煤的平均发热值购买煤,但是计算成本时却是按照煤的最高价格计算。另外,煤燃烧后的废物——炉灰渣可以制砖,热水还可以卖给浴池,这些费用都应冲抵成本。

  物价监审价格

  应是重要参考

  在15日的热费价格调整听证会上,哈尔滨市物价局成本调查队提供了一份哈尔滨市供热企业燃煤成本监审报告。报告中提出,今年哈尔滨市区域和分散锅炉供热燃煤定价单位成本为26.69元/平方米(使用面积)与2006年调价时的燃煤单位成本17.77元/平方米(使用面积)比,燃煤单位成本上涨8.92元/平方米(使用面积)。这样的结论比供热企业的9.22元稍低,根据物价部门的结论,居民热费上涨价格应该是8.92元/平方米(使用面积)。

  哈尔滨市市民陈志芳律师表示,作为特殊商品的供热,是否还能让利于民呢?很显然,是完全可以办到的。因为,依据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关于建立煤热价格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及国家、省、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坚持只补偿热煤成本的同时,还有供热企业自身要消化10%~30%的明确要求。很显然,申请报告中的供热企业选择了下限来作为自己承担的部分,可如果按照上限30%来计算,供热企业在承担10%的基础上,还需承担20%,粗略算就是两块钱左右,这样的话,热费上涨的部分就缩减到了大约7元/平方米。

  同时,很多市民还盼着供热企业的生产成本能够再透明一些。市民孙程说,哈尔滨市有些供暖企业在征收热费时推出了一次性交费打折5%~10%的优惠政策,还有些供热企业,即使全额缴款也不能保证供热质量,这说明,有些供热企业的利润率是不透明的,有些供热企业的服务意识也是打了折扣的。

  本报读者李女士打来电话说,供热作为一种商品,消费者无法选择。热费要涨价,仅等价交换一项就值得推敲。既然供热企业还不能对供热进行计量收费,企业就要承担一些打铁自身不硬的先天硬伤,更要肩负起垄断企业的社会责任。

  热费成部分市民

  生活负担

  热费调整之后,会不会影响一部分人的生活?国泰办事处的郑馨建议,政府热费补贴“九种人”的制度如果能将受益人群的面再扩大一些,解决困难群众的缴费难问题就好了。

  退休职工苏志明希望能保证那些无力报销热费的不景气企业的职工同样住上暖屋子。哈尔滨市市民李平说,自己退休在家,住着60平方米的住房,退休工资900多元,如果热费涨10元钱左右,自己的冬季生活质量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哈尔滨锅炉厂王继辉说,现在还存在着一些单位报销热费时只报男不报女、甚至企业效益很好也不列支热费报销资金的问题,如果把涨价问题全部转嫁给市民,显然是不合适的。

  在某公司打工的市民刘志勇中肯地说,在政府要稳定、企业要生存、百姓要温度的大前提下,如果哈尔滨的居民热费启动煤热价格联动之后,扣除企业承担的部分,最高要涨到7元/平方米,能不能由政府再承担一部分。如果政府再承担15%的话,也会让自掏腰包缴热费的市民每平方米少交1.50元,每平方米使用面积的热费就缩减到了5.5元左右。这样的话,势必会对新的热费价格顺利实施和最大限度取得百姓理解产生良性作用和积极影响。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