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8日讯 高低错落流线变化的绿色长廊,绿地映衬花摆叶摇的荷塘,平整洁净的通村公路,白墙红瓦的农家新房……年初以来,七台河市以全面改善城乡环境、努力建设适宜人居的美好家园和国家级园林城市为主要目标,开展了城乡环境治理年活动。无论在社区还是在乡村,人们都真切地感受到:七台河绿了、美了、亮了,更有文化品位了。城乡环境治理活动像一把“金剪刀”,为七台河城乡裁出靓丽新装。
大手笔规划高起点运作
实现城乡环境绿化、亮化、美化、有文化,关键在于有一个好规划。这是市委书记杜吉明的明确要求。在这个方针指导下,以10万绿树进城市、10万绿树进矿山为载体的造绿活动拉开了城乡环境治理年活动的帷幕。他们对上争取资金300万元,对仙洞山公园裸露山体进行植被恢复;通过招商引资续建了位于市区的桃山水库坝下百顷绿地;公开招投标绿化了依宝公路、七桦公路。今年仅绿化一项这个市就投入5000余万元。一个以生态性与观赏性为一体、以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全方位跳跃式的造绿工程让七台河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党员干部带动制度措施推动
在城乡环境治理活动的第一线,经常可以见到从市到乡村各级党员干部的身影。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作用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参加城乡环境治理活动的积极性。这个市建立了双责制、督查制、问责制、考评制、奖惩制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活动实行季度考评通报,其中有环境卫生专项考评排名、村容村貌专项治理考评排名等。这些制度有效地制定和严格执行,对于城乡环境治理活动起到推动保障作用。
说服教育引导依法规范治理
在城乡环境治理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占道物的清理和违章建筑的拆除。在勃利县小五站镇驼腰子村,一些农户门前的柴草垛木料堆,严重影响修路和绿化的施工。镇领导发动党员和村干部做自己亲属的工作,先在一条街上搞起了示范建设。几天下来,巷路平整干净了,每户门前都有拱起的小桥,整齐的排水沟旁边栽上了花草。一些村民开始主动清理自家门前柴草垛,有的村民还找到村支书问啥时才能修到自家的门前。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驼腰子村仅用1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当年的治理规划。
在城区环境治理中,难啃的骨头就是水库两岸一级保护区内非工业违章建筑拆除。以往的环境整治中,也说要拆除这些违章建筑,但实际上非但没有拆除,一些新的违章建筑又悄然兴起,这次真能拆除吗?全市人民盼望着。7月7日,市委、市政府发布拆除桃山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北岸)内违法建筑的通告;7月8日,鹿山优质煤有限责任公司桃山水库北岸接待中心拆除;7月16日,桃山水库北岸原七煤公司租赁站接待中心拆除……违章建筑拆除了,治理城乡环境的信心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来了。
探索多元投资实施共驻共建
搞好城乡环境治理,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是关键。在城乡环境治理活动的实践中,七台河市探索出了“对上争取一点、政府投一点、社会筹一点、集体出一点、共建帮一点”的“五点投入”模式。同时组织全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辖区的环境治理,开展共驻共建活动。桃山区多方组织力量投入近800万元修建安和路、冬雪路、广顺街、广平街等近郊主干路,彻底解决了近4000户平房区居民的出行问题。其中七煤公司为修建广顺街投资230万元。桃北街道辖区内有省直市直企事业单位220家,各类营业场所2623家。他们充分调动资源,积极开展“门前三包”活动,组织临街的单位共摆放盆花26500余盆,成为中心城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治理成果
随着城乡环境整治活动的不断深入,七台河市的各区、县、各村屯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城区主要实行公办环卫和民办环卫两种模式。民办环卫,就是把一个辖区内的卫生清理工作通过招标的方式,委托中标者经营管理。管理费用由政府投一点、居民出一点的方式以工资形式按每月履行合同情况支付给中标者。同时他们还组织享受低保人员组成卫生环境监察小分队,对辖区内的环境卫生、绿化等情况予以监督。在乡村主要有民办环卫和互助式环卫两种模式。互助式环卫,就是以每条街为单位,像小学生值日那样,每天由一家出劳力,清扫这条街上的垃圾,并运到指定的垃圾点由村里统一运往垃圾场。同时他们还建立村干部和党员分片包街责任制,保证村屯的卫生绿化不留死角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