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9日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会作出的决定,提出的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都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也都是在更加具体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领会全会精神,加快完成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水利工作长期坚持的根本指针,作为解决水利发展与改革中诸多矛盾与问题的基本原则,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谋划现代水利建设的思路里,贯穿于打好大兴水利建设的实践中,体现在加快水利事业发展的成效上,为实现以水富民、以水兴业、造福龙江的宏伟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首先,建设现代水利,必须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建立在发展基础之上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突破水利发展滞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建设现代水利,重点是要通过强化工程措施,实现水利的快发展、大发展,大幅度提升水利基础设施的服务和保障能力。具体讲就是要在水利大项目建设上,继续坚持分类施策,梯次推进,科学抓好“三个一批”。
一是谋划储备一批。紧紧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哈大齐工业走廊和东部煤电化基地新格局,加快谋划一批关系当前、影响长远、体现科学发展的重点水利项目,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即抓紧编制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水利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完成我省松花江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西部旱涝保收田建设规划、东部煤电化基地水源工程建设规划、松嫩平原水利综合规划、三江平原水利综合规划、水能资源开发规划、水利造林绿化规划、水利水产养殖规划等编制工作,争取利用3—5年的时间建立和完善水利规划体系。
二是争取批复一批。要树立创新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把现代技术手段和先进水利科技成果运用到规划设计中去,提升规划设计理念,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同时要广泛征求意见,采取组织专家咨询、加强行业间协调、多与地方沟通、听取社会群众意见等方式,集思广益,提高成果的科学性。对已完成的重大水利项目的前期工作,要尽快完善并上报支持性文件,紧盯紧办,力争更多项目列入国家规划,尽早获得审批或核准。
三是加快建设一批。认真落实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制,着力解决瓶颈制约,力促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项目早日建成投产。
今后三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关键阶段,也是为发展现代水利奠定工程基础的重要时期。为此,我们紧紧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经过认真规划,确定今后三年实施十大重点项目:一是实施“两江一湖”14处大中型灌区工程建设;二是实施尼尔基引嫩扩建工程建设;三是开展西部地区旱涝保收田和以大型喷灌设施为主的旱田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四是实施松花江流域防洪工程建设;五是加快以灌排工程为重点的三江平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六是实施一批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和控制性水源工程建设;七是实施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八是完成国家规划内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实施现有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九是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十是实施全省重点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设。计划投资375亿元。其中争取国家投资188亿元,省本级拟投入和地方配套资金107亿元,贷款和融资80亿元。到2010年底,大江大河干流主要河段堤防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重要城市达到100年以上防洪标准;地表水调控能力由11%提高到15%;新增灌溉面积1000万亩,其中:新增水田灌溉面积400万亩,新增旱田节水灌溉面积600万亩;解决30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5%;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35立方米;新增水电装机容量10万千瓦;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20万亩,治理程度提高到43%;基本完成水利工程造林任务。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年可新增供水量12亿立方米,基本满足哈大齐工业走廊和东部煤电化基地用水需求;增产粮食32.4亿公斤;增加效益72亿元;可拉动建材、运输、机械、化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并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
新一届省委、省政府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前不久,省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了加快水利事业发展问题,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水利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水利的决定》,标志着一个生机勃勃的水利春天已经到来。9月26日,总投资21亿多元的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北引渠首、11公里总干渠扩建、大庆东城水库、呼玛县呼荣旱涝保收田、泰来县抗旱引水工程和东部地区“两江一湖”灌区中的勤得利、江萝、临江灌区渠首工程、兴凯湖灌区总干渠等9项重点水利工程同时开工,标志着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顺利启动,拉开了全省大兴水利建设、发展现代水利的序幕。
其次,建设现代水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治水中牢固树立人的需求第一的思想,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作为水利部门的重要任务,使水利工作更加贴近群众。同时,各级水利部门要重视调查研究,注意倾听和尊重基层和群众的意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水利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
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农村水利工作,着力实施反映民意、惠及民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民生水利工程。一是搞好防汛抗洪、松嫩干和中小河流堤防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源地安全管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和安全运行管理等,为广大农民群众生命安全提供保障;二是搞好农村饮水安全、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小水电代燃料等工程建设,为广大农民生活提供保障;三是搞好水源工程建设、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牧区水利等,为广大农民生存发展提供保障;四是搞好水土保持、水利绿化、水资源保护、农村河湖沟塘整治等,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保障;五是搞好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等,为维护广大农民合法权益提供保障。通过上述卓有成效的工作,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确保广大农民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
第三,建设现代水利,必须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当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的情况下,只有更加自觉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化解各种制约因素,更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具体到水利工作上,就是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既要着眼于“三农”问题的尽快解决,又要服务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还要实现区域水利、流域水利的协调发展。要针对不同区域水问题的特点和水利发展现状,有所侧重地攻坚破难,为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提供水利支撑。要在合理开发、积极实施跨流域调水,努力增加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同时,加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建设节水型的工业、农业、生活系统。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加强重点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加快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对水环境污染区、地下水超采地区、水土流失地区和生态脆弱河流,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和有效保护,做到人水和谐。
第四,建设现代水利,必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是推动现代水利建设的活力源泉。一是创新投入方式,建立多元化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充分发挥政府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创新体制机制,把经营性为主的水利项目全面推向市场。深入研究有利于水利发展的政策规定,把政策用好、用活、用够。二是创新管理体制,深化水利改革。按照“抓大放小,改旧促新”的指导思想,转让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本着“宜售则售,宜股则股,宜包则包,宜租则租”的原则,探索建立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投资和经营管理新体制。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事企分开、管养分离。遵循“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建立合理的水价管理体制和形成机制。三是创新组织形式,规范议事规则。大力推行“民办公助”和“一事一议”,引导和组织农民投工投劳兴建、维修、管护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加快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逐步建立用水户自主管理与水管单位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第五,建设现代水利,必须依法治水、科技兴水。依法治水和科技兴水是实现现代水利建设目标的根本保障。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健全完善水法规体系,抓紧出台《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条例》、《黑龙江省节水条例》、《黑龙江省农田水利管理条例》等水利法规,适时修订水利规费征收管理办法。健全完善水政监察执法体系,积极调处水事纠纷,依法查处河道设障、非法采砂、非法取水、非法设置入河排污口、浪费水资源及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等水事违法行为,维护健康水事秩序。要本着“工程带科研,科研促水利,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完善水利科技推广体系,加快重点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研究、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加快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土流失监测等水利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水文站网建设,增强防灾减灾指挥决策和水资源管理支撑能力,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 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