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明曾经不止一次地向别人阐明自己对待金钱和事业的态度——“事业是本,是源;而金钱不过是事业结出的无数果子中的一枚,舍本求末,是不明智的选择,也终会被大浪淘沙。”
“冯永明教育别人时夸夸其谈,轮到自己却糊涂了。”胡凤滨说。
“不给自己留后路”
1995年,当光明集团被第50届国际统计大会中国组委会、国家统计局、中国科技进步评价中心授予“中国家具之王”称号后,在座谈会上,冯永明夸下海口:“今天我们是中国家具行业的第一,明天我们要成为世界家具业的老大。”冯永明说,“我从来不给自己留后路。”
曾经标榜“不给自己留后路”的冯永明,这回真的把路走到了尽头。
曾经做过光明集团法律顾问的光明集团独立董事胡凤滨与冯永明打过十多年交道,他甚至可以算是冯永明的私人律师。冯永明在许多重大事情上都征求他的意见。获知冯永明“出事”的消息,胡凤滨“并没感觉惊讶”,他的第一反应是,“这是迟早的事。”
“这个时候,没有人肯站出来说话,我必须说,这是责任。”胡凤滨说,“冯永明做事真的不给自己留后路,后期他的行为让人无法理解,甚至是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提起冯永明的做法,胡凤滨仍很生气,“为什么不抓经营、不抓管理,而是一门心思研究资产,我百思不解!”
胡凤滨说,每次开会研究资产问题时,他都会提出上述问题,“可是冯永明就像中了魔似的,深陷其中。”
“冯永明这个人刚愎自用,谁的话他也听不进去。”胡凤滨说,“我曾劝过他无数次,甚至用提出辞职来抗议他的做法,但也无济于事。开会研究资产问题,我多数时持反对或者弃权票。”
“贪婪,害了冯永明”
胡凤滨介绍,冯永明后期很少与外界交流,也很少有应酬。他甚至在几年前就辞去了所有的社会职务,深居简出。
“这些年,他什么也不干,一门心思研究资产问题。”
胡凤滨说,“很少有人能找到他,每次打电话给他都在出差,‘冯永明永远在路上!’”
“这些年来,冯永明无时无刻不在研究工作,不研究工作他就如坐针毡,而他所谓的研究工作实际上就是在研究资产。”
胡凤滨说,“贪婪,害了冯永明。”
“众人皆醒他独醉”
“众人皆醒他独醉!”胡凤滨说,“冯永明太自以为是了,他自我陶醉在自己精心编织的网中不能自拔。”
今年9月份,胡凤滨曾去光明集团,在与高管接触时发现,全公司的人都眼睁睁地看着冯永明“往火坑里跳”,唯独他自己不知道已经走到了危险的边缘。
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生产没人抓,经营没人管,没有人提醒他,“大家都在看冯永明的笑话”。
胡凤滨说,冯永明后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他把自己封闭起来研究“资本”,他几乎没有朋友,从来也没见他和哪个朋友喝酒、喝茶、聊天。“偶尔给我打个电话,主题只有一个,就是让我给他有关资产的文字材料把把关。”
“后期,冯永明调动全公司的力量给各级政府写材料,申明光明的资产是他的。”胡凤滨说。
“光明集团在一步步后退”
伊春市政府副秘书长白波在冯永明案新闻发布会上说,光明家具1995年被国家统计局等部门联合授予“中国家具之王”称号,1997年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创全国同行业最高纪录,光明家具一度成为伊春的名片,企业走向辉煌。“作为企业负责人,冯永明曾做出了突出贡献。”
“应该说,当地政府给冯永明留足了面子,直到他被捕。”胡凤滨说,“实际上,冯永明与伊春市政府关于股权的博弈由来已久。”胡凤滨透露,冯永明与伊春市有关方面关于光明集团股份36.9%的股权争夺已延续十余年,十几年来,冯永明领导的光明集团实际上并没有发展,而是一步步后退。
“冯永明的‘智慧’充分展现在了私有化国有股权上。”胡凤滨指出,冯永明毕竟创办光明23年,因此一直不肯放弃对光明集团的控制权,利令智昏,终酿大错。
按照伊春市委宣传部一位干部的说法,冯永明为将有效资产的控股权转变到个人控股公司名下,虚拟了上百家公司,将优良的资产转移后,多次行文欲将空壳的光明集团“赠予”市政府。该干部说,“光明集团的资产经过冯永明的腾挪后,负债率达到了百分之四五百!”
而冯永明设立的上百家名头公司,其结构的复杂性“要一本书才能说清楚”。
“冯永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不可否认,光明的确是冯永明一手干起来的,但也确实利用了政府的政策。然而,如今发生产权争议了,法律对此却没有清晰的规定,也没有解决这种争议的程序。
“冯永明的陨落只不过是中国企业家悲剧的另一个版本,在此之前,许多人都在这条道路上跌入悬崖。”胡凤滨说。
胡凤滨说,冯永明悲剧的直接原因是他与政府之间的股权问题没有分清楚,但客观来说,他的今天,他本人和有关部门都有责任,双方若能在上市之前公正地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就不会出现后来的事情。
“光明的摊子铺得太大了,冯永明没有这样的驾驭能力。”胡凤滨说,“如果他一心干好家具厂,他是个很好的厂长。”
冯永明曾经不止一次地向别人阐明自己对待金钱和事业的态度——“事业是本,是源;而金钱不过是事业结出的无数果子中的一枚,舍本求末,是不明智的选择,也终会被大浪淘沙。”
“冯永明教育别人时夸夸其谈,轮到自己却糊涂了,他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胡凤滨说。
“安排下属办事从来都是单线联系”
“除女儿外,从目前的情况看冯永明的案子还没有牵扯更多的人。”胡凤滨说,“这说明冯永明十分聪明,自始至终,冯永明都在一个人忙乎这事,即便安排下属,也不交叉,全部是单线联系。”
知情人透露,“操作这么大一件事,冯永明很少在书面上留下只言片语,所有的事情都是他口头安排的。东挪西倒,设立百十家名头公司,不留痕迹地将十几亿元的资产转移出去,非常人所能办到。”
“他毁在了自己手里”
胡凤滨说,“冯永明在生活上确实很简朴,甚至有人说他不像大老板倒像个小个体户。他的社交圈也很小,很少发现他跟朋友喝酒打牌。”
冯永明曾经很尊重民意,在集团不搞一言堂,在外界他也很“随和”。可是后来他变了,变得孤独甚至有些自闭。胡凤滨说。
公司一位中层干部对记者说,在光明集团,大到土建工程如何减少浪费,小到每一个分厂购买洗手间卫生纸是否采用了最低价格,一些看起来不是问题的事都会在重要的会议上被冯永明突然提出来。所以,参加冯永明的会许多人很紧张。
“冯永明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开会不啰唆。”他要求下属汇报工作或者写汇报材料不许讲空话套话,冯永明参加的会议,不需要主持,不需要别人打场子,不需要开场白,直奔主题: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直说!”
“吃喝嫖赌,他啥也不沾。”胡凤滨说,“现在看,还没有发现他有什么不良嗜好。”
“冯永明一世英名都毁于一旦,都毁在了他自己手里。”胡凤滨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