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哈工大小卫星总设计师曹喜滨:今生与“星”共相伴
2008-11-05 10:32:47 来源:东北网  作者:刘培香 朱丹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5日讯 题:今生与“星”共相伴——专访哈工大小卫星总设计师曹喜滨

  刘培香 记者 朱丹钰

  曹喜滨本科、硕士、博士在哈工大学的都是金属材料与工艺系锻压,学了10年材料的博士怎么去做小卫星了?据曹喜滨教授介绍,1991年初他博士毕业答辩那年,首届“中俄乌宇航科技研讨会”在黑龙江举行,曹喜滨凭借自己俄语优势参加了会议,由此对航天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那时正值“载人航天工程”论证阶段,出于对祖国航天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曹喜滨从材料学院博士毕业后,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出了人生的两个重要选择:放弃自己学习了10年的专业,改为飞行器设计专业;放弃到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后的机会,以教师和学员的双重身份进入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中俄宇航师资班,从零起步,开始长达两年的飞行器专业的进修学习,并从此把它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

  在俄罗斯学习的两年时间,他分秒必争,因为专业基础比“科班”出身的人要差一些,所以他倍加努力,繁重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没有使他气馁,艰苦的条件没有打消他的斗志,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推动他以执著的信念和惊人的毅力在短时间内掌握了航天器设计的专业知识。

  功成名就身不退他只为坚守心中那份承诺

  通过深入思考和精心组织,学校于1995年即开始着手小卫星的研制工作。同年原国防科工委在北京召开“关于中国研制小卫星”的会议,讨论中国如何发展自己的小卫星。会上,我校拿出“关于哈工大研制小卫星的具体方案”,曹喜滨教授在会上就这个方案作了报告。从此,在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一批以曹喜滨为代表的哈工大人跨学科组成研制队伍开始“进军”小卫星。

  面对“哈工大能否研制小卫星”的质疑,在“试验卫星一号”研制过程中,作为总设计师,曹喜滨身体力行,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白天与大家共同设计、讨论,做出技术决策,晚上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补充自己的知识和工程经验盲区。终于让“试验卫星一号”在2004年4月18日23时59分一飞冲天、遨游太空。

  其实在哈工大第一颗小卫星“试验卫星一号”发射成功之后曹喜滨已经“功成名就”,他完全可以选择安逸的生活方式,但是他认为小卫星的发展,不仅对卫星所自身的发展,对学校、对国家也是意义重大,便毅然选择了将哈工大小卫星的研制之路进行到底,更加执著地坚守着心中的那份承诺。

  高强度的工作和精神上的压力损害了曹喜滨的身体健康。从早上睁开眼到晚上睡觉前,曹喜滨经常不是看纸质材料就是盯着计算机,时间长了眼睛特别累,尤其是右眼看东西越来越费力。2006年底才40多岁的曹喜滨做了白内障手术,那时正值“试验卫星三号初样研制期间,安心静养是不可能的。他日复一日地与各种材料、报告打交道,现在视力又开始模糊了。他坦言:哈工大的航天文化对自己影响深远,若不是因对航天事业的那份责任、对小卫星的那份执著,或许自己早就放弃了。

  勇于担当的带头人

  “对于一个想要有所成就的人,坚持学习积累、努力超越自我是永恒的任务;对于一个求生存谋发展的行业,着眼改革实践、不断探索创新是一个不变的主题”这是曹喜滨所赞赏的话,也是他十几年来在航天领域和教育战线上拼搏进取、不断创新的真实写照。

  对待科研工作,曹喜滨始终把握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经常主动与同领域的专家同行交流思想;他不局限于传统、不拘泥于形势,通过各种方式积累知识、获取信息,充实自己的头脑;尤其对国内外航天领域的新思想、新发现保持高度的敏感,在掌握专业新近动态的基础上提出许多具有建设性和工程价值的新观点、新方法。

  “干大事的人”曹喜滨有一股子冲劲儿,愈挫愈奋、历苦弥坚。身为小卫星总设计师,曹喜滨一直处在压力的“风头浪尖”上,当年有人说哈工大卫星所是小卫星研制队伍里的“土八路”,他当即乐观地表示,只要能打仗,“土八路”怎么了,我们愿意做“土八路”。作为卫星技术研究所的所长、卫星所生存发展的带头人曹喜滨不仅自身素质过硬,而且善于团结周围的人共同创业,信任和依靠自己的团队。对于他来说“一个技术过硬、团结合作的队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在培养团队人才的方面,曹喜滨言传身教,鼓励年轻人“从看不明白的角度提出思考。”凭借豁达开朗的人格魅力、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淡漠名利的大家风范,曹喜滨赢得了同事们的信任和支持,带出了一支既有雄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创新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奉献的科研队伍。

  这么多年,经历了数不清的艰难坎坷,曹喜滨说自己最高兴的是卫星所团队能够凝聚成现在这样一个状态,大家在一起开心工作,特别是刚刚留在所里不久的年轻人提高得很快,他们是卫星所未来的希望。


 

  坦荡谦逊的普通人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包容!我这个人脾气不好,有时候甚至会发火,大发雷霆让人下不来台。但是大家却从来没有为此跟我计较过什么。”身材高大魁梧的曹喜滨是一位性情中人,为人乐观直爽,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他爽朗的笑声;工作中的曹喜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非常反感华而不实的作风。对于工作中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他经常会有严厉的苛责。

  “曹老师工作时很严厉,但绝对是对事不对人。他私下里很友善。相比之下反差挺大,但这样全面而真实的曹老师才让人觉得可亲可近。”卫星所的年轻人如是说。

  诚实、敬业、踏实是曹喜滨最看重品质,他说自己“对别人要求很严”,其实他对自己要求更严。平时只要他不出差,早上7点钟曹喜滨一定会到办公室,即使是周六、周天也从来没有迟到早退过。卫星所一年到头没休过星期六、星期天,也没有寒暑假,即使过春节的时候,也是大年三十才休息,正月初三又开始上班,而曹喜滨更是过完大年初一就到单位工作了。“从第一颗小卫星到现在,曹老师付出的心血最大,起了最关键的作用。他做事认真刻苦,掌握知识很快,学东西领域很宽,说他是学习型、知识型的人才,这一点儿都没错。”徐国栋教授说。

  这么多年的辛苦自己得到了什么回报?曹喜滨坦言,有小卫星和同甘共苦的同伴们他已经很满足。对于物质和名利曹喜滨一向以平常心视之,追名逐利不是他的目标。“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对现在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已经很满意了,如果我想赚钱,肯定不是现在这样一种做法。”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了,家庭的事情就无暇顾及。曹喜滨表示,因为工作忙,儿子都是爱人在管,自己和儿子很少有时间交流,更谈不上辅导功课,儿子考高中他也顾不上,好在让他自豪的是,今年儿子以470多分的好成绩考上哈师大附中。而平时只要不出差,曹喜滨也会尽量回家吃饭,在家的时候就接送儿子上下学。

  “业余生活已经没有什么了,我以前是体育迷,喜欢看球、踢球,现在完全没有时间了,平时觉得非常累,一回到家只想休息。睡觉之前还得考虑很多事情。工作是否按计划完成了,哪些工作还没有做好?明天要怎么做……”

  对于曹喜滨来说“试验卫星一号”和“试验卫星三号”两颗小卫星只是过程而断然不是结果,毫无疑问前面的路还很长,他和战友们在接下来的任务中将一如既往地去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完成一次又一次跨越,实现一次又一次零的突破,谱写一个又一个传奇……小卫星的发展会越来越快,尤其是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广,卫星所的发展空间也会越来越广阔。“因兴趣而开始,为责任去坚持”,曹喜滨将继续着他和小卫星相伴的一生的生活。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