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9日讯 用自己擅长的技能作为资本,去和别人交换自己想学的技能,不仅不用花钱,还能交朋友,这样的方式,你喜欢吗?易物一度是网络的流行时尚,而现在的换客们已从单一的交换物品,升级到交换技能,与交换物品不同的是,“技能交换”交换的是无形产品:想找专人教你英语口语?想请人指导你打网球?想找个专业的拉丁舞伴?现在除了去各种培训学校,你还可以尝试时下正流行于网络的“技能交换”。在此类网站上,只要你有一定专长就可以交换自己想学的技艺:厨艺、语言、经验……什么都行。换客,这个时髦的群类,已经不单单局限于物品的交换,技能交换、信息交换、服务交换等也在其扩展的范围之内。
互取所需才是根本
“我是一名退伍女军人,来自大庆,我所掌握的技能有普通话、唱歌、擒敌拳法、专业化妆,我想交换的技能是,街舞、英语和photoshop图像处理。”这是网民“凌馨”在某“技能交换网”上发布的一条信息。“我会针灸减肥,还拿到了导游证,对旅游也有一定的了解,会做家常菜,味道还可以。我想交换学平面设计和Photoshop。”同样来自齐齐哈尔的小白也在网上寻找换友。在许多网站,记者看到,用自己擅长的技能作为资本,去和别人交换自己想学的技能,只需上网,不用花钱,还能交朋友,这种方式已经成为时下许多年轻人的新选择。
居住在哈市道里区的刘先生在会计事务所工作,拥有丰富的理财经验,但英语不好一直是他职业升迁的瓶颈。他找的英语培训学校并不理想:“学40个小时的英语就要3000元!”最后,他试着在一家技能交换网站上贴上了自己的“交换帖”。“注册时我对自己的财会技能还有怀疑,害怕没人理会。”刘先生说,但帖子上网后两周内他就接到6个问询电话。最后,他和其中一位在外企工作的苏先生成了好友,两人约定每周五晚上共同学习财务知识和练习口语。“我们的互利教学已经持续4周,目前我很满意。”
和刘先生相比,哈工大刘小姐的交换帖是“我要用教英文换人际关系”。刘小姐说,自己老家在外地,她是工大外语系毕业,毕业后留在哈市工作,目前从事广告行业。因为在这里工作,可认识的朋友很少,但工作性质又要求自己必须多结交各行业的朋友。她说:“我的基本要求就是只要对方坚持介绍朋友给我认识就好,我可以教对方英文。我自己的生活圈子比较狭窄,别人介绍会比较迅速。”
张宾工作两年后,觉得英语很重要。可没想到出了学校,学什么都贵,他寻遍了本城N个英语培训地,相当贵,舍不得。找来找去他终于找到一个“技能交换”的平台,迫不及待地提笔写一公告,大致内容是想找个英语水平上乘的,来做老师,他可以教其网页设计与制作、 flash动画等与网页相关的技术;希望交换的方式是,你教我一个时辰,我教你一个时辰,双方都不支付任何的费用。”出乎他意料的是,消息一公布,揭榜人相当踊跃。有英语翻译、教师,还有一些刚入行的同行。经过仔细筛选,他最后选择了一位漂亮、细心、严格的老师———小微。
其实,小微先前也发过一个帖子:想用英文换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比如法律、财务以及网页设计等方面知识。“结果我也引来律师N个,财务N个的回复,甚至还有一个女孩煞有其事地发了一份简历给我。”小微说,自己的MSN每天被很多人加,最初很不适应,还以为中了病毒。
几天后,两人下班后约在一家KFC碰面,一人一杯饮料,小微给张宾讲一个半小时英文,张宾给她讲一个半小时网页设计。小微是有备而来,不仅挑选了一本水平适宜的新概念教材,备了课,而且每次下课后都会给张宾布置家庭作业,下次上课前也要考张宾。而教学的后半段时间,严格的小微马上转变成谦虚的学生,努力跟着张宾老师学习网页制作。
价值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
据了解,技能交换最早出现于欧美生活咨询类网站,近一年来才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从每天近百条的论坛发帖量和更新速度就可以看出其发展速度非常快。某换客网站在其各大城市板块都设置了技能交换项目,仅哈尔滨地区就有近500条“交换帖”:用法律咨询交换学开车、用西式饼干制作方法换取裁缝技术、用吉他弹奏技能换旅游行程规划……
哈尔滨市某技能交换版的版主老孟认为,“技能交换”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际模式和学习空间。只要是你的长处都可以用于交换,每个人都有可以进行交换的技能,而这两种交换技能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需要的就是最重要的”。
记者随机采访了20名技能换客,他们当中3人已找到满意的技能交换对象,另有3人正在反馈者中挑选对象,其余换客表示还在等待。虽然好处显而易见,但网络技能交换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对个人安全问题有顾虑,22位被访者中有9人曾接到与技能交换无关的电话打扰。哈尔滨大学大二学生燕景泉从去年11月份在某技能交换网上发布用高数知识交换唱歌技巧,可是至今都没有换友回应。在某技能交换网站上,记者发现,成功进行技能交换的并不多。某网站的站长向记者透露,其实技能交换不如直接找相关的人效率快。物物交换可以一次性完成,但技能交换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来彼此交流,这时候,双方的彼此交流显得异常重要,也只有双方都拥有对方需要的技能时,才能达到最好的交换效果。因此,使用技能交换的时候,很大一部分换友不太考虑付出的价值,而更多的是抱着交朋友的目的。他提醒广大“换友”,网络平台毕竟是虚拟空间,从网上走到网下时一定要有足够的防范意识,在双方了解甚少时,交流要控制在技术交流层面,不要急于透露过多个人信息。
专家意见:优点与风险并存
对于技能交换这一现象,哈尔滨师范大学张虹教授给予了肯定。他认为,网络作为交往平台,能使信息量成倍增长,人们根据兴趣结伴互助,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专长交换与农村农忙时期的‘换工’性质是一样的———大家各取所需。”张虹说,技能交换一方面表明现代社会竞争不仅仅要求人有一技之长,而是多技之长,另一方面也表明现代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
针对这种逐渐流行的通过网络实现互求所需的方式,记者采访了省社科院社会学专家邓教授,他表示,网络技能交换作为一种新兴的技能交流方式,一方面说明社会在不断进步,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不仅需要人有一技之长,更需要多技之长;另一方面也说明现代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很多人乐于去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时通过技能交换对技能进行储备。
“白领阶层和大学生之所以成为技能交换的主要群体,正是说明了通过网络进行自我充电方式的方便,以及网络交流的低成本特性和高互动性,这也是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当然,网络毕竟是虚拟的世界,网友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警惕性,加强安全防范意识。”邓教授说。
同时他指出:“技能交换”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际模式和学习空间。他表示,随着近年来BBS论坛的流行,人们有了一种跨越空间,寻找志趣相投者的交流方式。围绕专题论坛衍生出的车友会、驴(旅)友会等等,就是网络时代的新兴俱乐部。围绕论坛诞生的这些“俱乐部”,大都由一个有号召力的版主发起,不定期举行集体联谊或者“腐败”活动,比如自驾游、公益劳动。但这种论坛联谊是统一的集体行动,缺乏针对性和一对一的服务机会。“技能交换”栏目,正好提供了专门学习某种技艺的空间,在群体中不够活跃的腼腆者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
“技能交换”版主老孟则说:其实“技能交换”的范围还远远不止这些,只要是你的长处都可以用于交换,每个人都有可以进行交换的技能,而这两种交换技能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所以没有谁亏本谁盈利的概念,精髓只有一句话———“需要的就是最重要的”。
“技能交换”注意事项
1.见面时安全第一。在没有见面以前,一定要通过电话联系对方,核实对方身份。虽然通过电话核实不能保证核实的准确性,但是对有非分之想的不法分子,也可以起到威慑作用。尤其是女孩子,应该更加注意。
2.第一次见面应该选在人多的公共场所。女孩子最好找朋友陪同,不仅为了以防万一,同时也可以多认识一个朋友。
3.在交换开始前,最好向对方了解一下你想和他交换的东西,是否是你想要的,水平到底怎样,做到心中有数。
4.在交换开始后,除非必要,尽量不要到对方家里或者住宿的地方,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