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森工林区产业长链“拉”出“沉睡”宝藏
2008-11-13 10:51:0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悦森 白云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钱喜友提供

  东北网11月13日讯 森工森工,缺“森”少“工”都不成。“森”是资源,“工”是产业,不办产业又怎能把丰富的资源优势变成强大的经济优势。

  “靠山吃山”,在森工林区曾经那么天经地义。可“吃山”多年,林企也好,林农也罢,森工人守着“富山”过了多年的穷日子。

  “森工森工,缺‘森’少‘工’都不成。‘森’是资源,‘工’是产业,不办产业又怎能把丰富的资源优势变成强大的经济优势。”8年前,绥棱林业局局长孙多臣的话在当时还真让林区人将信将疑。

  当一听听易拉罐装松仁钙露、五加参茶、五味子冰饮等国内首创的纯天然保健饮品,排着队源源不断地从现代化流水线上涌出的那一刻,林区人惊呆了,世代摆弄木头的林业工人竟能制造出这么高档的饮料。

  更神奇的是这些高品位的产品从科研、立项、厂房改造到设备调试正式投产总计只有78天。多年来,位于小兴安岭西南麓的林业局内有野生中草北药180多种,其中五味子、刺五加、党参、黄芪、龙胆草等北药资源尤为丰富,可多年却一直在大山里沉睡着。“绥棱速度”、“绥棱模式”让沉睡在大山中的资源“苏醒”了,让林区人“死守木头过日子,靠着金山受穷气”的日子终结了。

  记者近日在该局生产高密度板的三合公司采访时看到,生产车间外偌大的厂区里堆着像小山一样的众多粗大树根,工人们正用液压机切碎,再用粉碎机切成小块。孙多臣介绍说:“这个厂每年可吃掉40万层积立方米,可使全局伐区剩余物和透光剩余物全部利用回收,每年山上林场职工可多收700多万元。”

 

  而这仅仅是他们全力打造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产业链条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精深加工产业链使林木资源经济效益最大化。几年来全局先后引进资金1400多万元,组建了德志木业、三合中高密度板厂等木材精深加工企业。德志木业生产的欧式早餐桌凳等终端产品,与瑞典宜家公司签订单,直接出口欧洲市场,年产值达5000万元,林业局累计获利180多万元;与沈阳三合浸渍纸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投资6000万元,建设了年产5万立方米的中高密度板厂,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利润1600万元,林业局分得700万元。目前,林产工业发展态势良好,不仅使该局生产的原木全部被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实现了“原木不出局”的目标,而且每年还可拉动周边地区精深加工50万~60万立方米。


 

  多种经营产业链使林下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循环经济产业链使剩余物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多种经营产业链使林下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为了把林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山上建设了五味子、大豆、黑木耳、马铃薯、特色养殖等“五大基地”。目前,全局五味子栽培面积达3000亩,双高优质大豆面积达6万亩,黑木耳达2000万袋、马铃薯种植达1万亩,特色养殖总量达到3.2万头(只)。山下相继建设了以生产植物蛋白饮料、松仁露、五加参茶等产品为主的白马石食品有限公司;以生产大豆系列、林蛙系列、五味子系列保健品为主的福瑞德超微粉碎技术开发中心;以生产淀粉为主的松森马铃薯淀粉加工等一批精深加工企业。对山上“五大基地”形成了较强的龙头带动作用。2007年,从事多种经营人员年人均收入达到9625元,山上有10个林场所年人均收入超过万元,山下有2个社区年人均收入达到万元。

  循环经济产业链使剩余物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绥棱林区剩余物资源非常丰富,每年进行透光抚育和采伐作业都会产生大量的树枝、树梢等剩余物,除了少数用于烧柴外,其余大部分埋在山里白白烂掉。为使这些剩余物得到有效利用,引资组建了三合中高密度板项目,该项目以木片为主要原料,每年可吃掉材长1米、径级1厘米以上的透光抚育和伐区剩余物5万多立方米,甚至10%的树根也被削成木片。仅2007年一个冬季,山上职工清理剩余物就增收1000多万元。引进资金200多万元创建的鑫泽草柳编有限公司,以树根、树枝、树皮、树叶、松果壳、野草、柳条等为主要原料,制作草柳编工艺品,从业人员200多人,产品已达1000多种,全部出口国外。目前,在绥棱林区,包括树根、原木、树枝、树皮、树叶、锯末在内的各种剩余物均得到有效利用,资源节约型的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初步确立,森林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极大提高。

  到2007年,全局总产值由1999年的7216万元增长到2.2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6.5%。2008年,全局产业总产值有望达到4.3亿元。

  一个个蓬勃壮大的产业集群,把一座座曾经沉睡在深山中的“宝藏”拉拽起来,遍地撒“金”,林区人靠山而生,择木而存的历史真的被改写了。

  链接

  森林资源

  黑龙江省森林是欧亚大陆北方森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部为寒温带针叶林地带性植被,东南部为温带湿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性植被,西部是温带草原区域。在这3个区域内分布着高等植物2000多种,森林树种百余种,其中材质优良,利用价值高的有30余种。这些物种不仅能提供丰富的经济资源,而且也是宝贵的物种基因库,并发挥着各种生态和社会效益。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省内西北部的大兴安岭、东北部的小兴安岭以及东南部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三大片林区。松嫩平原以农田防护林为主,三江平原基本是少林地区。大兴安岭以落叶松为主体,小兴安岭则以红松阔叶天然复层异龄混交林为主体。黑龙江省是我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森林覆盖率到1997年为41.9%,森林总蓄积为15亿立方米,均居全国首位。多年来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天保工程

  天保工程全称是天然林保护工程。1998年洪涝灾害后,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天然林资源过度消耗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大决策。该工程旨在通过天然林禁伐和大幅减少商品木材产量,有计划分流安置林区职工等措施,主要解决我国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

  工程实施范围包括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17个省(区、市)的734个县和163个森工局。长江流域以三峡库区为界的上游6个省市,包括云南、四川、贵州、重庆、湖北、西藏。黄河流域以小浪底为界的7个省市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5个省区,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含大兴安岭)、海南、新疆。天保工程区有林地面积10.23亿亩,其中天然林面积8.46亿亩,占全国天然林面积的53%。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