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4日讯 日前,哈尔滨市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提出福利性老年服务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对新建福利机构每张床位一次性补贴1000元。对非政府组织和个人运营的福利机构,每收住1名本市户籍老人,给予每月20元的补贴。此外,还确定了福利机构对“三无老人”供养补贴制度,对非政府组织和个人运营的福利机构,每收住1名本市户籍的“三无”老人,给予每月300元的供养补贴。
1、民办养老机构迎来春天
哈尔滨市日前公布相关政策,对新建民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政府给与一次性补贴1000元。这对于民办养老机构来说是一大利好消息。
目前,哈尔滨市养老机构包括居家养老、公办养老和民办公助养老三种类型,共有床位约5000张。其中,民办养老机构115家,拥有床位占全市总床位数的一半以上,平均入住率仅为60%。而公办养老机构只有3家,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社会福利院,目前三家福利院老年人入住率达100%,还有很多人因没有床位在外排队等候。
民办和公办养老机构的一冷一热的局面,在新政策的鼓励下将有望改变。哈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郑铁城说,新政策将极大刺激社会资金参与举办老年福利机构。连日来,各种咨询电话不断,目前民政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其中包括:新建养老机构的注册资金须按照每张床2000元来计算,30张床位以上的新建民营养老机构才能享受1000元的建成补贴,而老新建养老机构要享受的20元的运营补贴,要在建成两年之后发放等等,以此规范民办养老机构的经营行为。
2、民办养老规模小处境艰难
目前,哈市的民办养老机构大都属于社会公益性质,回报低,其发展速度和水平都受到制约。多数民办养老机构都处在微利边缘,有些小型养老院,十几张床都住不满,因而一直亏损。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哈市民办养老院普遍规模小,以四五十张床规模的居多,拥有300张床的民办养老机构已算“航母”,尤其在社区内还有十几张床位的,缺乏大型的民办养老机构。目前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屋舍陈旧,活动空间狭小,特别是单人间,“高间”还明显缺乏,因而无法满足一些老年人的需求。
在哈市道里区的一家养老院,记者看到在一个不到15平方米的活动室内,一共有9个老人在看电视,空间狭小,活动室的墙体上有潮湿的水印痕迹。
该院负责人说,资金短缺是制约民办养老院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缺少投入,很多养老院设施陈旧,房间狭小,配套设施不全。此外,虽然政策规定在水、电、煤气上采用民用价格,但是,一些租用学校、企业、单位的养老机构目前还是按照商服的价格标准来缴纳水、电、煤气费用。这位负责人说,拿电费来说,如果享受民用电的话,相关部门说要重新换变压器,一算账,有换变压器的钱,还不如直接交商服用电了。还有,收费上,民办养老机构的定价由于有公办养老机构比着,价格还不能完全放开。
春华德善敬老院院长李春华说,她的养老院每天都能接到十多个电话,点名要入住高间或者包间。她说,在这方面,民办养老院远远不能满足这类老人的需求。
春华德善老年公寓的服务员在为老人服务。
3、新政策有哪些利好
哈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副处长田剑英介绍,此次政府出台的政策,除了延续2006年在营业税、用电用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外,还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建成补贴,即发布之日后新建的民营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贴1000元;第二是运营补贴,民营养老机构开始运营后,按实际接收入住老年人数,每张床位补贴20元;第三,民办养老机构接受“三无”老人的,每人补贴300元。
田剑英说,政府通过资金扶持,使社会福利社会化,企业面对不同的老年人的需求,建立低、中、高档的养老机构,政府投入小,见效快,经营方式变得更加灵活。
记者从民政部门了解到,新政策出台有利于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服务业,有利于扩大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将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带来的养老服务供需矛盾。
哈市最大的民营养老机构——春晖爱心护理院经理王作韬说,该院今年8月土建开工,测算投资为15个亿,一期明年十一前竣工,将建成2000张床位,2013年全部建成后将达到1万张床位。王作韬说,当时没有想到会有今天的资金扶持政策,这个政策很好,按1万张床位补贴计算,能得到1000万元建设补贴。
相关链接
截至去年底,哈尔滨市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20.5万人,7年间净增加21.3万人,增长21.5%,占哈尔滨市总人口的12.7%,而且老龄人口以平均每年3%的速度增长,养老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