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年轻人再掀单身潮 婚恋复归相亲路
2008-11-15 14:31:52 来源:新华网  作者:呼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新华网哈尔滨11月15日电 周末晚六点,哈尔滨市25岁的外科女医生单晓欧拎起泳具溜出家门独自去游泳。她的妈妈,一位53岁的私营按摩所医师,则带上写着女儿求偶条件的“小广告”奔赴一家大型商场举办的相亲大会。

  相亲,一度被看作过于保守和有失浪漫的约会方式近来又在中国“80后”年轻人中间兴起。虽然婚恋问题的自我主张、自主意愿毋庸置疑,但社交圈子、工作环境、经济条件等现实问题又摆在年轻人和他们的家庭面前,以至于“11·11”,这四个孤零零的数字组成的日子成为中国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民间新节日——光棍节。

  新中国成立之初打破“包办婚姻”和“文革”后大批下乡青年返城带来的两次大规模单身潮,至今仍然带有浓厚的时代烙印。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还专门召开会议讨论30岁以上未婚青年问题。而今,中国年轻人中再次涌动起的单身潮则更多带着现实生活的无奈。

  粉红色的舞台背景赫然写着“和单身说Bye-Bye”,台下三四百平方米的大厅中挤满上至六七十岁的中老年,下至“80后”的年轻人和在校学生。手捧“83年高学历女医生求男公务员”、“80年IT男士求年轻女士”等各色自制征婚广告,上下打量来来往往的潜在人选——在这个让很多人内心感到些许尴尬又寂寞的日子里,父母为子女相亲、年轻人走上征婚路成为很多城市的共同记忆。

  “我女儿1982年出生,身高169公分,还是我们往低了报的。大学本科毕业后在一家设计院做助理工程师,在哈尔滨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元,长相、性格都没的挑。”由于女儿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被人“看来看去”,高旭的母亲薛秀云拿着精心设计的粉红征婚“广告”出现在单身征友现场。

  她手中的征婚启事上为女儿注明了“父母有双保”,还不忘带上漂亮女儿的生活照和一寸照片。“现在很多年轻人和家庭都很现实,我们夫妻退休后都有退休工资和保险。只要能有性格和工作条件合适的男孩子,我们绝对不会成为他们的拖累。”

  对于母亲薛秀云的心事,高旭不是不清楚,但是这个名牌大学毕业、有着稳定工作和收入的漂亮女孩对母亲的焦虑和到处替她征婚的行为很是不以为然。

  健身,泡吧,蹦迪,八小时工作之外,高旭善于给自己安排各种各样的快乐内容。即便有时候只是“窝”在家里吃方便面、上网、看DVD的日子也让她很享受,“没有爱情,也就不必被动接受在爱的名义下的各种拘束,我自己舒服就好”。

  如今,在“80后”的年轻人中,像高旭一样的都市男女并不少见。他们大多有着很高的学历和不菲的收入,喜欢特立独行,来去如风,喜欢独身带来的诸多好处,享受一个人自由自在的状态。所以即使在父母眼中年纪已经不小了,他们对于恋爱和婚姻也大都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谈不上排斥,但的确并不热衷。

  哈尔滨希望青少年心理救援中心主任、医学心理学博士张大生说,单身潮中的城市年轻人多数并不是刻意排斥恋爱、婚姻,受教育的水平和经济独立的程度往往让他们对婚姻有更高的期待而不敢轻易迈步。他们中很多人有高学历、高收入和高年龄的特点,往往并非拒绝婚姻,而是更有情趣和更有期待,并非“自身条件有困难”。

  有学者指出,现在中国很多城市中作为单身潮主体的年轻人通常在28岁至38岁之间,和以往不同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单身中不乏“主动”的成分,往往是自主或是无奈的选择。

  “为什么要那么着急啊?我很享受独身的感觉,对自己现在这种自由的生活状态很满意。所以对我来说,目前这个阶段恋爱和婚姻都不是必需品。”高旭说,来自父母和周围人的关注让她不可能完全回避相亲,但她还是期待着顺其自然的“机缘”。(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