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经“退役”五年的八区体育场。
东北网11月24日讯 历经近半个世纪风霜的哈尔滨人民体育场(也称八区体育场),明年有望整体拆迁大改造。记者昨天从市体育局获悉,目前其拆迁改造方案已经报到市里相关部门。获得通过后,凝结着万千哈市市民体育运动情结的八区体育场,将在“退役”5年后迎来新的辉煌。
开运动会曾像过节赶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响彻祖国大江南北时,来八区开运动会成为一代人美好的记忆。市民吴凤奇至今记得,自己上小学开运动会时的场景:人山人海,彩旗飘飘。带着吃的、喝的,穿上整齐的运动衣,赶到八区和小伙伴们一起走步、练队形,加油助威。一天下来,高兴得像过节。
据记者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八区体育场由最初的专业运动员训练场地转为全民健身的场所。每年的春秋两季,这里最热闹,几乎每天都有大型活动。来自全市大中小学、社会团体、政府企事业机关单位的职工纷纷涌向这里,参加一年一度的体育盛会。据统计,八区体育场接待的人数最多一年达到150万人次,是名副其实的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摇篮。
成功举办首届全国冰运会
据现年68岁的市体育局资料室的张海德回忆,哈尔滨八区体育场在全国扬名,缘于1952年在此召开的东北地区和全国首届冰上运动会。为了把运动会举办成功,市政府特拨专款把“八站公园广场”改造成八区体育场。当时全市优秀木工都集中到这里,突击修建了能容纳2万观众的全木制看台,兴建了体育场地,并使其成为一个标准的滑冰场。
那时候,国家女子冰球队、速滑运动员都在此训练。哈尔滨市速滑选手更是一鸣惊人,在首届全国冰上运动会上获得6枚金牌、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张老介绍说,八区体育场作为全国冰上训练基地,我国速滑名将王秀丽等都曾在此进行基础训练并走向世界。
辉煌不再5年前宣告退役
说到八区体育场的衰落,现任体育场负责人刘鲁安很无奈。他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专院校、中小学都开始兴建自己的体育场馆,一些大型社区也能让人们不出家门就进健身场所。尤其是近些年,对八区体育场投入很少,其在发挥体育功能上失去优势。他说,直到目前,各个新建体育场馆都用上塑胶跑道时,八区体育场跑道铺垫的仍是较坚硬的火山岩土。
刘鲁安说,2003年经过专家认证,八区体育场被认定为“危楼”建筑,考虑到群众安全,辉煌一时的八区体育场正式“退役”,不再承办群体活动。
20日上午,记者来到八区体育场,虽然上午的阳光很明媚,但是破落的老看台,斑驳的墙壁,还有场地上的残雪衰草使体育场显得一片萧条。“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标语牌仍矗立在场地中央,但这响亮的口号和体育场周围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相比,已显得很不般配。
体育局上报两套方案
一套方案
拟建封闭式多功能综合性体育馆,总建筑面积3.87万平方米(含停车场1.4万平方米)总投资1.1亿元,全部工期2至3年。建成后可容纳8000名观众和2000个活动坐席。比赛场地为冰陆两用,可进行训练、赛前准备等活动。配套设施有停车场、管理办公区、休息室、医务室、兴奋剂检测中心,新闻中心、贵宾室、会议室等。该馆可用作全市各种球类、重竞技运动、冰上运动的比赛场地和训练场地,还可以进行文艺演出、会展等活动。
已经“退役”五年的八区体育场。
二套方案
仍然建设开放式体育场。拟新建标准塑胶田径跑道,中间建足球场,可容纳2.5万名观众,并且建设地下停车场,建筑面积35400平方米,投资1.4亿元,全部工期2至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