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改革开放30年哈尔滨市发展综述: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2008-11-26 09:20:36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26日讯 改革开放30年来,哈尔滨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以“经营城市”理念经营城市资产,运用市场化融资手段,挖掘城市资产增值变现潜力,采取BOT模式运作重大建设项目,显著提升了城市建设水平和载体功能。

  这样一组数字见证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巨大变革:从1978年到2007年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939.8亿元,年均投资额66.9亿元,年均增长22.1%。其中1996年到2007年累计完成投资1803.7亿元,年均投资额150.3亿元,年均增长23.6%。

  路桥建设突飞猛进 路网功能日臻完善

  1978年全市道路总长度为711公里,仅有桥梁33座,其中铺装道路395公里,铺装率仅为55.6%。上世纪80年代重点修建了和平桥、学府桥、通达桥等,打通了埃德蒙顿路、外环北路等断头路、卡脖路,这时期建成的全长1565米的松花江公路大桥,成为贯通江南、江北国道干线的公路交通枢纽。上世纪90年代后确定并实施“两轴、四环、十射”路网建设,建成了内环路、二环路、放射路,相继实施了“八路五桥”、“九路九桥”、“五路十桥”等一批重点路桥工程,建成了由哈工大集团总投资全长30.5公里的机场专用高速路,进一步形成了快速便捷的现代化城市交通网络格局。近年来,实施了华山路、南勋街、通乡街、新疆大街等路桥重点工程,完成了汉祥街、林兴路等24条街路的道路大中修工程,并启动或筹建松浦大桥、三环路等重大路桥建设大项目。截至2007年末,全市道路总长度为1531公里,其中拥有铺装道路1351公里,是1978年的3.4倍,铺装道路面积2784万平方米,是1978年的5.9倍,全市拥有桥梁251座,是1978年的7.6倍。

  公共交通的蓬勃发展,使市民出行方便快捷。改革开放初期,哈尔滨市的公共交通状况不仅营运车辆少,线路短,结构、运营方式单一,车辆运营效率低下,仅有营运线路41条,长度为717公里,公共汽、电车644辆。随着运营方式转变和道路里程延长,30年来,公共交通发生了质的变化。80年代以后,哈尔滨市相继采取通勤车捎脚、开辟小公共汽车线路和联营线路等方式参与公交运营,有效缓解了乘车难的矛盾,随着民营公交企业经营的不断发展,公交线路实现了由国营一统到多元化经营的格局。公交线路随城区扩大不断增加和延伸,做到建成一条道路开通一条线路,开发一个新区通达一个新区。到2007年末,全市营运线路达179条,是1978年的4.4倍,线路总长度达3178.8公里,是1978年的4.4倍。营运车辆不断增加,车型逐步从普通车辆更新为节能环保的豪华型公交车辆,2007年拥有营运车辆4705辆,是1978年的7.3倍。2007年哈尔滨市采取公交IC卡方式乘车,取代了纸板式月票和优待群体持证乘车的方式。汽车出租业发展迅猛,哈尔滨市出租汽车由1978年的78辆发展到1996年的6443辆,到2007年出租汽车达13224辆,是1996年的2.1倍。


 

  城市绿化长足发展 环境治理成绩斐然

  随着主城区改造和新城区落成,为满足人们绿色家园的追求,哈尔滨市坚持不懈地实施“绿地工程”,通过合理绿化格局和多种有效途径,不断提升城市绿化水平。自“十五”时期以来,相继完成中山路、珠江路、经纬街、三大动力路等一、二类主要街路绿化,社区庭院绿化不断提档升级,绿化达标庭院随处可见。随着松柏生态园、黛秀湖公园、假日公园等公园落成,公园个数由1978年的9个增加到2007年的33个,并且自2006年起陆续拆墙透绿,还绿于民,公园面积由242万平方米增加到698万平方米。

  现在,护树植树、种草养花已成为人们惯性绿化行为,特别是连年不断开展植树活动,使实有树木由1978年的357万株增加到2007年的1177万株。到2007年末哈尔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已达9066万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348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65平方米上升到6.6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由18.4%提高到30.6%。“十五”时期以来,哈尔滨市大力度改造治理燃煤锅炉,拆除污染市区环境的大烟囱,推进以治理空气污染为重点的“蓝天工程”。相继实施了马家沟综合治理、文昌污水处理厂、松花江污水截流及水污染治理等以水污染治理为重点的“碧水工程”。实施了以向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为标志的“洁净工程”。2007年末市区空气质量好于和达到二级的天数为306天,市区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96%,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50.5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

  煤气天然气供应足 集中供热迅速扩展

  改革开放初期,哈尔滨市煤气生产能力仅为6.32万立方米/日,煤气管道长度仅为55公里,城市居民家庭煤气普及率不足6%。1993年建成投产的哈尔滨—依兰煤气工程,使哈尔滨市煤气生产能力逐步达到2007年末的242万立方米/日,是1978年的38.3倍,煤气管道总长度达到2372.7公里,是1978年的43.1倍,居民家庭煤气普及率达到85%。城市供热自2000年起对管网内锅炉实行并网改造,对部分老楼供暖线路实行分户改造,相继实施道里、西南部、松北新区集中供热工程和呼兰利民开发区热源工程等项目,到2007年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02亿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3%。

  城市电网升级换代使供电能力迅速提升。改革开放前,哈尔滨市供电能力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使哈电网长期处于缺电状态。1981年国家计委批准新建哈三电厂,装机容量20万千瓦两台。1988年以后,哈发电厂改建成为供热电厂,装机容量由原电厂的3.8万千瓦增至7.5万千瓦,新建220千伏等输变电系统,以220千伏为主网架与省内东、西部电网联网,使哈电网成为黑龙江电网与东北主网联网的中枢电网。2007年末,全年城市用电91.4亿千瓦时,是1978年的6.6倍,其中城市居民生活用电16.4亿千瓦时,是1978年的7.5倍;工业用电44.5亿千瓦时,是1978年的4.1倍。城市居民人均用电量为345千瓦时,是1978年的3.4倍。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