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8日讯 三十年发展历程,三十年生活变迁,哈尔滨的城乡人民共享改革发展不断创造和积累的社会财富,安居乐业,实惠多多,迈上了幸福生活的大路。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探索,三十年的风雨跋涉前行,我们这座城市在阵痛中、在艰难曲折中收获了累累硕果,积累了成功经验。如今,站在“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振兴哈尔滨”新的历史起点上,哈尔滨将更加坚定勇敢地迎接机遇、直面挑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为目标,以崭新的姿态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自1987年起,哈市实行了退休人员退休费统筹发放制度,开启了养老保险的路径,并逐步向失业、工伤、医疗及最低生活保障延展。2007年全市企业参加养老保险116.5万人,比1987年增加5倍,机关事业参保18.7万人,农民参加养老保险44.2万人。1991年开始实施失业保险,2007年全市参加失业保险125.6万人,比1991年增长66.6%。1996年开始实施工伤保险,2007年参保73.8万人,比1996年增长9.7倍。2001年开始实施生育保险,2007年参加生育保险57.5万人。2001年开始实施基本医疗保险,2007年医疗保险参保158.1万人,比2001年增长2.1倍。2003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7年全市参合农民337万人,参合率94.1%。1997年起实施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2007年全市参加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1.9万人,比2000年增长5.8倍。
就业观念发生根本转变
人们的就业观念根本转变,到国营企业、进入机关事业早已不是唯一选择,甚至不是第一选择。自主创新、自谋职业成为就业的基本取向。城镇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由1978年的133.2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34.5万人,增长76.1%。就业渠道不断拓宽,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个体私营经济由1999年的42.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69.1万人,增长64.4%;“三资”企业由1984年的0.2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7万人,增长7.5倍;股份制企业由1991年的0.2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34.9万人,增长173.5倍。就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构成由1978年的4.2?誜59.4?誜36.4调整到2007年的3.7?誜34.6?誜61.7,第一产业降低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2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25.3个百分点。
职工工资较大幅度增加
按照国家的部署,机关和事业单位逐步建立了职级、职称技术工资制,并先后经历了8次较大的工资调整。企业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根据效益增长实行浮动工资,部分企业实行年薪工资制。2007年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2104元,比1978年增长30.1倍,年均增长12.6%;比1996年增长3.7倍,年均增长15.2%。
城乡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2007年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772元,与1978年的327元相比增长38.1倍,年均增幅达到13.5%,人均消费支出为9293.5元,比1978年增长32.6倍,年均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26元增加到5069元,年均增长13.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2888.9元,比1978年增长22.2倍,年均增长11.5%。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哈尔滨市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3.12平方米,增至2007年18.85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14.3平方米,增至2007年的23平方米,其中人均砖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占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