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30日讯 20日,哈尔滨的天空飘下了小雪,隐现在雪幕中的老建筑陡然增添了别样的韵味,仿佛老建筑百十年的历史徐徐向我们走来。
按照规划部门提供的线索寻找老建筑,你会发现,很多老建筑已经易主,不变的是建筑本身的风韵与魅力。其实,每一栋老建筑,都不知道见证了多少回这样的变化。
玫瑰学校很耀眼
现为哈尔滨市教育局
哈尔滨市教育局
哈市上游街69号,按照规划部门提供的线索,应该是哈尔滨市第十三高级职业中学。可是,当记者按照门牌号码找到这里时,大门上的牌匾已经变成了“哈尔滨市教育局”。保安告诉记者“教育局已经搬来一个多月了”。雪地上,粉色的二层小楼隐映在遒劲的老榆树后面,很醒目、很漂亮、很洋气,宛如一朵盛开在雪地里的玫瑰花。大门口的一类保护建筑牌子上简单地写出了这栋老建筑的历史:原为中东铁路职员竞技会馆,建于1910年,砖木结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既具文艺复兴建筑特点,又有哥特式尖顶尖券构成的浪漫主义色彩。
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时事变迁,老建筑的历史故事才变得扑朔迷离,了解这栋建筑的人已经很难找到。“我们也正在挖掘这栋建筑的历史,你了解多少,告诉我们吧!”哈尔滨市教育局办公室的张仁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查了很多资料,规划部门、档案馆、这栋楼原来的主人都查过了,可是没有多少人能说清楚。”
尽管这样,记者还是大致弄清楚了这栋建筑的历史沿革。
采访中,附近的居民习惯地称这栋老建筑为“玫瑰学校”,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呼,就是因为这栋建筑独特的粉色,不要说在白雪皑皑的冬季,就是在五颜六色的夏季,这栋建筑也因为其鲜艳的颜色而格外醒目。远远望去,就像一朵玫瑰花一样,又因为它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所以有了这个美丽的称呼。其所在的上游街也因为有了这栋老楼的点缀,一年四季生机盎然。
据了解,在哈尔滨早期建设中,先后有27个国家和近30个地区的侨民移入聚居。其中占比例较大的犹太人给这个城市留下了大量的犹太式建筑,这些建筑民族特色浓重,这栋楼便是一例。
据介绍,该建筑为犹太人所建,是哈尔滨市犹太历史文化风景长廊上的一个标志性景观,“马赛克”装饰更是建筑的一大特色。该建筑采用了非对称形平面布局,从室外到室内,综合了新艺术运动等空间元素及建筑装饰手法,造型风格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红色弯顶与粉色墙面构成了明快的外观,入口部位设马蹄形券窗,檐壁饰有蜂窝状钟乳拱,二楼尖券窗一字排开,其尖券顶窗至今保留着犹太教特有的大卫之星(六角星)符号。举架高4.2米,窗高2米多,厅堂宽敞,墙体厚实。这栋建筑不仅造型奇特,而且建筑墙面的釉瓷装饰十分美观,是哈尔滨历史上出现的为数不多的一栋“如画风格”(又称田园风光派)建筑。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这栋建筑作为校舍的时间最长。据资料记载,中东铁路职员竞技会馆的使命结束后,这里成了犹太教会学校,解放前又改为侨民学校。1956年,前苏联将使用权交给哈尔滨市教委,为第七工读学校所用,之后改为哈尔滨市第28中学。上世纪80年代后改为哈尔滨市第91中学,1992年改为哈尔滨市第十三高级职业中学。然而,也有说法是1980年改为哈尔滨市第十三高级职业中学。至于哪一种说法更准确,还无法考证。
老建筑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走出去的学生们也非常挂念这栋老建筑。据哈尔滨市第十三高级职业中学老校长秦万青说,这栋建筑外墙破损脱落现象严重,为保持几十年不变的粉红外墙,每年粉刷都格外小心。由于年久失修,地下供水管线已严重老化。常有当年在此读书的侨民到这里故地重游,拍照留念。从俄罗斯来哈工大参加校庆的安德列来到学校找到当年读书的教室,指着窗外排水管笑言当年自己很淘气,曾顺着排水管从二楼滑到一楼。在外宾参观的留言簿上,1947年从该校毕业来自澳大利亚的史文森先生写道:“学校仍如当年一样漂亮,感谢你们将它保存得这样好,看见它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常有人“回家”看看
现为朝鲜族第二中学
朝鲜族第二中学
在哈市通江街86号,朝鲜族第二中学的校舍是一座二层小楼,其保护建筑牌子上写着:这栋楼原为犹太中学,建于1917年,砖木结构,是典型的犹太建筑风格。现为二类保护建筑。
20日,记者来到哈尔滨市朝鲜族第二中学时,学校的金英姬老师正在看电脑里的照片,一张张她和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人的合影不断被翻过,金老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些人都是谁有点记不清了,回母校的犹太人太多了,每年都有几批。”
金老师告诉记者,其实早在1910年,这里就成立了犹太小学。1916年,在哈的犹太社团决定将其扩建成犹太中学。1917年10月1日,工程奠基,犹太设计师约瑟夫·尤里耶维奇·列维金设计,1918年12月落成,是远东地区第一所犹太中学,属于典型的犹太风格建筑。
1925年在这里成立了著名的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这里的许多学生成为优秀的音乐家。解放后,这里成为哈尔滨市第41中学的校舍,1971年以后,哈尔滨市朝鲜族第二中学搬到这里,直到现在。
“看看那个六角星,这个标志是犹太建筑的特点。”金老师指着尖券顶窗上的六角星告诉记者,“有六角星装饰的建筑,就可以确定是犹太建筑。”
在金老师的电脑里,储存着很多照片,他们都是从这里毕业的犹太人。每年的哈洽会、冰雪节期间,学校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访问者。这其中,包括美国驻沈阳总领馆大使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