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风情冰城要做一江大文章 哈尔滨拥有第一座枢纽工程
2008-12-24 09:44:41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24日讯 昨天,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交工投用,哈尔滨人、哈尔滨这座城市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座水上控制性航电枢纽工程。

  拥有一座枢纽工程,将极大提升城市品位、带动城市发展。相关人士对该工程全面交工后给我们这座城市以及市民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进行了解析。

  大江丰盈 水位常年保持116米

  据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总指挥李志波介绍,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蓄水后,城市功能也随之改变。水力发电机组年均能发出3.32亿度电,无烟、无尘、无污染的绿色能源对增加省电网水电比重、改善黑龙江省电力系统结构、发展洁净能源起到积极作用。另外,坝顶公路飞架南北,接线公路连通两岸,使哈同公路、哈肇公路相连,形成新的哈尔滨大外环交通网络,结束了哈尔滨至佳木斯中心区域外区间440公里没有横跨松花江的大桥和江南江北哈市三县依靠摆渡过江的历史。

  李志波说,松花江常年保持116米高水位,可增加枯水期城市供水量,为城市节省取水费用,提高沿江现有灌溉保证率,大大提升全市水产养殖能力,促进城郊农牧业发展,使城市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

  渠化航道 通航期提高到210天

  上世纪80年代末,松花江干流上还百舸争流,一派繁忙。松花江航道一度成为全省大宗货物水上运输的生命线。然而,水上运输近年却被松花江的枯水所困扰。

  如今,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蓄水后,江水充沛,哈尔滨段航道全部被高水位渠化,往日的“水上运输生命线”起死回生。

  据省航务局统计,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蓄水后,松花江哈尔滨段的通航期提高到210天左右,大大保证了船舶通航率。

  生态恢复 少见鱼类频现江中

  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蓄水后,丰富的水资源使松花江北岸原有的湿地资源被成倍放大。呼兰区湿地近几年因为松花江枯水,有2000多亩湿地被毁。现在,湿地里自然生长的芦苇、湿生草地、草甸等近万公顷植被重新焕发生机,大量野生鸟类开始了新的生活。

  松花江里的鱼儿因水域宽广,一度减少的繁殖场和索饵场也大量恢复。昔日少见的大白鱼、“川丁子”、“嘎牙子”频现江中。市渔政处负责人介绍,今年松花江鱼类品种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多,渔民经常从江中打到2公斤至3公斤的大鱼。随着松花江生态功能的恢复,大量渔民重操旧业,松花江再现江丰鱼肥的景象。

  据市旅游局相关人士介绍,江水丰盈了,松花江哈尔滨段形成了一个水面面积240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松花江变成了一条黄金水道,南岸几十公里的沿江路线将打造成生态风景线和经济发展廊道。

  幸福提升 周末乘船观赏江景

  随着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的蓄水,一些商家也借着“水要素”、“水题材”大做文章,提升松花江哈尔滨段沿江地段价值和城市品位。如观江国际、东升江畔等一座座“亲水”楼盘,以“水”吸引市民目光,提升房价,刺激楼盘旺销。

  市轮渡公司更是推出了大顶子山豪华一日游,让市民周末度假有了新的去处。

  枢纽工程大事记

  2003年9月29日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举行奠基仪式。

  2004年9月28日一期右岸围堰工程正式开工。

  2006年10月16日一期基坑开始充水。

  2006年11月1日实现大江二期截流。

  2007年5月15日船闸开始试通航。

  2007年10月18日28孔泄洪闸堰体底坎二期混凝土浇筑全部完成。

  2007年11月2日实现首台机组并网发电。

  2008年7月17日二期基坑开始充水。

  2008年12月23日主体工程全部完工。

责任编辑:路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