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5日讯题:“人”字迸发的激情——为黑龙江科技30年喝彩(中)
2008年11月5日,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惊天动地的轰鸣声中,“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喷射出熊熊的烈焰,托举着“试验卫星三号”直刺苍穹。
天空湛蓝如海,人群欢呼雀跃。抬眼看,火箭消失处,一道绚烂耀眼的天际划痕仿佛幻化成一条腾空的白色巨龙,攫人心目……
在现场为小卫星发射喝彩的嘉宾中,哈工大校长王树国和黑龙江省科技厅厅长赵敏显得格外激动。两人不仅同为哈工大的高才生,还分别是改革开放后黑龙江省科技厅历史上的第4任和第6任厅长。
在他们看来,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不仅是哈工大和黑龙江科技史上最为光辉的瞬间之一,成功升空的小卫星和天际中浮现的“巨龙”图景,更寓意着“腾空而起”的龙江科技。
创新产学研:释放“知本”活力
说起科研实力,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北京、上海,或是南京、西安、武汉,对于因独特的边防军事战略位置而拥有一大批国防军工特色大学、科研院所和大企业的黑龙江,往往不会特别留意。
长久以来,由于国防战略的需要,这些大所大院都深藏在黑龙江的各个角落,强大的科研实力更不为普通人所知。
然而,这也奠定了黑龙江虽地处偏远却底蕴深厚的科技背景:
数据显示,黑龙江新世纪之初,在3800多万人口中有120万专业技术人员,科技人力资源居全国第7位、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12位,院士人数居全国第8位,建有103个博士后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总数居全国第5位。
这无疑是黑龙江最珍贵的智力宝藏。
1992年,随着市场经济的脚步愈加坚实,科研人员的创业欲望也愈加强烈。不独中关村,90年代初的哈尔滨工大旁边的西大直街和哈尔滨工程大学旁边的南通大街上也挤满了纷纷下海创业的高校教师。
如何让他们的智力资源在最大限度上转化为生产力?
同年,《黑龙江省关于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应运而生,“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则初步探索出一条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联合之路。
然而,尽管在1995年红极一时,由于科研成果转化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容易,市场大潮中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在南通大街上创业的高校教师大约有90%%又纷纷上岸,回去教书搞科研了。
2002年,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走出的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科技厅第五任厅长孙尧,给科技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产学研结合是部‘好经’,一定要念明白。”
激情无限,闯劲十足。这个年仅38岁的“新兵”甫一上任,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政产学研金介”结合的完整体系,将“产学研”3个主体拓展为集6个创新要素紧密结合于一体的新外延,引来了不少“老科技”拍手称道。
在孙尧主持的改革下,科技一改在黑龙江的国有大企业里没有地位、没有声音的尴尬处境,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势走进企业。
在科技厅主动设计项目的改革中,“产学研”开始成为申请项目、破解企业或行业重大关键瓶颈技术的联合主体。创造性的“双甲方制度”,则使政府和企业同时身为甲方,大学和科研院所同为乙方,项目完成后先由企业应用验收,然后政府再进行成果鉴定、评奖,大大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于是,一度丧失活力的国有企业开始释放出深埋的创造潜力,更多的科研人员也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创新创造的舞台。
以此为冲锋号,在2004年底,黑龙江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技战役。这场战役要攻克的敌方正是多年来让人们头疼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
与此同时,大学科技园区也在“50%%以上的科研成果集聚于高校”的黑龙江勃然兴起。
2001年,哈工大大学科技园跻身于首批全国1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同年,一个生产钢结构幕墙的企业在她的怀抱里呱呱坠地。
7年的时间,哈工大科技园已经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和基地,拥有在孵企业101家,入园企业120多家,年产值8—9亿元,税收达2亿元左右。
7年的时间,当初那家不知名的小企业出产的玻璃幕墙,也从无人问津,到接连中标奥运项目,哈工大空间钢结构幕墙有限公司的玻璃幕墙开始在北京奥运会老山自行车馆、奥帆赛青岛海上基地、2009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冰球馆等重要工程中频频亮相。
我们看到,产学研的联合,让“知本”雄厚的龙江科技迸发出了出人意料的活力;人才的“解冻”,更让天寒地冻的北国大地一时间热浪翻涌……
凭“心”留才:打造智力高地
自古“孔雀东南飞”。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南方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的开发,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给了创业者们无尽的诱惑力,大批人才奔涌而去。而和许多北方省份一样,偏居一隅和寒冷的黑龙江则遭遇了人才流失的“寒潮”。
任由自己辛苦培养的人才流失?向来不服输的黑龙江人并不甘心。
从1990年起,黑龙江先后设立了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四项科学基金,意图打造一个以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科技人才及高科技人才梯队的基金支持系统。四类基金的经费额度也逐年攀高,由最初的每年480万元,增加到如今的每年2550万元。
“黑龙江省设立的四类基金实际上具备双重功能,在原创性的成果积累以及科技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双重功效。”主抓基金的黑龙江省科技厅张长斌副厅长对于基金的作用认识一语中的,“黑龙江省各类基金以培养人才为核心,以项目来催生科技成果,为全省科技资源的持续增值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世纪之交,随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重大改革,黑龙江的科技奖励也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1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颁布。“当年,科技奖励第一次被作为当年的政府1号令‘高调’颁布,奖励额度由1999年的70万元激增到500万元。”对于这个“1号令”,当时带给科技界的振动,主管科技奖励的省科技厅副厅长潘忠至今记忆犹新。
营造环境,重用人才,激励创新……在黑龙江科技人的翘首期盼中,这样的辛苦并没有白费。
进入新世纪,人们欣喜地发现,一些高校开始出现了久未谋面的“人才回流”———
2001年—2003年,黑龙江大学引进各类人才158人,流出各类人才49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引进各类人才83人,流出各类人才42人;哈理工大学引进人才58人,流出各类人才34人……
“孔雀”又飞回来了?!
没错。随着科技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对智力资源的高度重视,黑龙江这片北方的创业热土也渐渐留住、吸引来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而在他们的带动下,黑龙江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也迎来了令人惊喜的“井喷”。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黑龙江因获得科技奖励而促进转化的科技成果有300余项,实现产值35亿元、利税7亿元;因获得科技奖励而促进推广应用的项目有400余项,实现产值近150亿元、利税29亿元。
2002年和2003年,黑龙江分别有14项和1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连续两年获奖数居全国第8位。在2004年国家科技奖评审中,黑龙江有21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奖,是自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
2002年12月30日,临近黑龙江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但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会场,人们激动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
主席台上,一位年近80的老院士接过了时任省委书记徐有芳和省长宋法棠亲自颁发的奖状和50万元奖金,也由此成为获得黑龙江“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第一人。
他,就是已经85岁的沈荣显。1948年毕业从辽宁来到哈尔滨,沈荣显一呆就是60年。这期间,他成功研制出了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疫苗,破解了困扰世界养马业的传染病难题。据我国农业部统计,该疫苗的应用,10年间共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65亿元。
不止沈荣显,30年来被“事业、待遇和感情”留在这片热情而宽厚的黑土地上的科技人员还有很多。
2008年,当人们回望30年来“权威奖励与四项科学基金并行”给龙江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的双重高地时,10月23日,一份《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又悄然摆上了桌面。
对高层次人才的重视再次成为这份文件的“解读亮点”———“从2009年开始,两院院士津贴提高到10000元/月”,使得黑龙江的两院院士一下子拥有了全国最高的津贴标准。
然而,奖励只是手段,政策只是杠杆,正是对人才真诚的尊重与宽容,热切的关怀与期冀,才一次次留下了科技人才远足的脚步,一次次振奋着他们创新的激情。
国际科技合作:引外智借外脑
哈尔滨,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
这座北方名城不仅以欧陆风情闻名,在经贸、文化、科技等方面与俄罗斯等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一五”时期,前苏联对新中国援建的156个项目中,有22个项目落户黑龙江,也成就了二者科技合作半个世纪的“牵手情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全国其他省份都将国际合作的目光盯向欧美等国时,黑龙江人则把目光投向了毗邻而居的大国俄罗斯。
“中国第一个大学到现在也就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俄罗斯的科学院是1724年成立的,到现在有300多年的历史,俄罗斯历史上还曾有12个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尽管俄罗斯的科技人员一度流失,但其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上的科技实力依然不容小觑。
在曾任黑龙江省科技厅厅长、现任哈工大校长王树国的记忆里,短短几年时间,黑龙江就搭建起了“一城、两园、九个中心”,迅速形成了全国对俄科技合作的桥头堡。
如今,在长达3800公里中俄边境线上,黑龙江拥有25个国家级一类口岸,黑龙江创建的对俄科技合作中心已经发展到13个,不仅遍布全省13个地市,而且还走出国门建到了俄罗斯首都莫斯科。
由于在对俄科技合作方面的捷足先登,黑龙江省受科技部委托承办了莫斯科中俄友谊科技园,那是我国在境外建的第一个中外合作科技园。
国家级中俄科技合作中心及产业化中心等黑龙江所拥有的13个对俄科技合作中心恰如13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北国大地上。
开放的黑龙江,依托这13个中心搭建起全国对俄科技合作的平台,甘为兄弟省市做桥梁。黑龙江因此被科技部誉为“全国对俄科技合作的桥头堡、蓄水池和辐射源”。
“奔着人才来,盯着技术看,围着项目转”。有了这些“明珠”,在中国最北方的黑土地上,科技和人才一下子变得炙手可热:
在“2005中国哈尔滨俄罗斯专家服务周”上,哈尔滨市与俄罗斯签订了42份人才智力项目合作协议;
在2006年首届哈尔滨国际科技成果展交会上,俄罗斯等9国的330位专家学者和来自国内28个省、市的代表团更是满载而归。
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06年,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莫斯科工业大学、乌拉尔科学院等200余家独联体国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企业建立了联系,与100余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两地每年有近千名科技人员互访,黑龙江各项目库共收集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科技成果2674项,其中40项列入国家政府间科技合作计划。
……
频繁的科技人才交流,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边境贸易”的“刻板印象”,更给黑龙江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来了新气象,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新技术项目横空出世……
哈工大奥瑞德光电技术有限公司通过与俄罗斯合作后研制的高质量大尺寸蓝宝石晶体,打破了国外的垄断,替代了进口;
“铜基无银无镉合金材料”项目在我国首次用铜代替银合金生产低压电器用的电工触头,不仅节省大量的贵重金属银,仅在扩大产业化规模的2003年,产值就达2700万元;
“管道全位置焊接自保护焊药芯焊丝”项目,是为我国建设包括西气东输工程在内的一系列石油天然气管线工程而引进的项目,预计我国总需求量将超过10万吨。通过引进、消化、完善乌克兰巴顿所焊丝制造技术,项目现已实现技术国产化并销售自保护药芯焊丝50吨;
“优质玉米种质引进与杂交种选育”项目,利用引进俄罗斯的高赖氨酸种质资源,选育出完全拥有我国知识产权的三个特种玉米新品种;
如今,黑龙江省对俄科技合作已进入收获期,在能源、新材料、环保、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众多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近百个项目列入国家级科技合作计划,得到国家资金的支持。
宽容大度,开放开拓,这是黑龙江人历史形成的文化特质。
当对俄科技合作成为绽放在我国北部边境线上的一支奇葩,尝到了甜头的黑龙江人又将科技合作的“橄榄枝”伸向了更多的国家。
如今,黑龙江已经建立起了中韩科技合作信息中心、中以科技合作信息中心、中加合作—黑龙江省食品加工研究发展中心等多个国际科技合作中心,涵盖了工业、农业、化工与新材料、人才交流等各个领域。
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已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黑龙江人通过引外脑、借外智,集聚全球的优势科技资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展自主创新,实现合作共赢,提升了全省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推动了全省科技和经济跨越式发展。
兼容并包,求“知”若渴。
我们看到,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大写的“人”字正迸发出火热的创业激情,掀起着一场科技的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