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陈凤跃委员:应积极关心企业下岗买断工龄的群体
2009-01-15 23:47:33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杜筱 印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陈凤跃委员在大会上发言
  东北网1月15日讯(记者 杜筱 印蕾)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15日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6位委员作大会发言。陈凤跃委员围绕应积极关心企业下岗买断工龄的群体作了发言。

  以下是发言全文:

  所谓“买断工龄”就是按工龄长短,一次性地补偿下岗工人一笔钱,作为工龄的报酬。从此以后,工人和企业脱离关系,养老、医疗、住房、教育及取暖等都与企业无关。据初步统计,我省下岗买断工龄的工人以“10万计”,数量很大,是一个不小的群体。

  据对哈尔滨轮胎厂、哈尔滨车辆厂、哈尔滨新型材料加工厂、哈尔滨工百集团公司、秋林公司、哈尔滨搪瓷厂、巴彦县农机制造厂等七家企业的调研,每一年工龄按3000元以上标准补偿的仅仅一家,大部分企业每一年补偿标准都在400至800元之间,20多年工龄也就一万多元钱。可见,补偿的钱是很低的,致使下岗工人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度日艰难,亟待国家和社会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改变目前的生活状况。


  一、买断工龄,实质是通过“贱卖”工龄将员工推向市场


  如何看待买断工龄?因站的角度不同而看法不一致。

  从企业角度看,买断工龄是减员增效的一个容易操作,简单可行的好办法,,可以将企业多余人员推向社会,推向市场,甩了包袱,国家养不起市场养,让员工承受改革的“阵痛”,承担改革的成本。可以说,员工以自己的“阵痛”为企业的改革做出了贡献,以自己的“失”换来了企业的“得”、国家的“得”。

  然而,从另一角度看,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买断工龄的一次性补偿数量如此之低,与员工多年对企业的贡献很不相称,员工又是被迫下岗的,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已无平等可言。这种买断办法无论是在理论上、政策上,还是在情感上,都值得深入探讨。

  大家知道,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员工们得到的工资是不足额的,只是得到了创造的全部价值一小部分,也就是维持工人本人及家庭物质文化生活所必须的那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而本应属于工资一部分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费用都由国家扣下了,本应由国家对员工们进行终身保障。现在买断工龄,完全割断员工与企业的各种关系,本应将用于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的那部分钱退还给工人。但由于多年来企业效益差、国家投资效益差,这笔理论上集中起来的工资差额是不存在的。企业拿不出钱,政府财政也没有能力拿出这笔钱补偿员工,只能让下岗职工自己扛着。

  说到底,买断工龄是员工自己承担了本应国家、企业、员工三方承担的改革代价。

  二、买断工龄群体生活上陷入困境

  买断工龄群体的员工上有老、下有小,还要供孩子上学,还要交养老金、医疗保险金,自己花钱解决住房。一次性的微薄补偿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至于再就业,一是他们大多无一技之长;二是年龄偏大;三是再就业“门槛高”,劳动力市场严重的供大于求,就业难度大。

  买断工龄回到家后,与原来企业完全脱离了各种关系,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也不能把他们纳入管理之中,他们由“企业人”变成了“自由人”,原来对企业那种认同感、归属感已被眼前的现实所打破,这种心理与情感的失落,容易产生对立情绪,由冷漠变成狂热,上访与群体性事件不乏他们的身影。减员以后企业效益明显上升了,也会引起下岗买断工龄群体的不满。不少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暗箱操作,把工人蒙在鼓里,少数当权者发了财,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下岗员工看在眼里,怒在心里,一旦“仇腐败”、“仇官”、“仇富”结合起来,就将产生激烈的对抗性的群体事件。

  三、多方面关心买断工龄群体

  首先,要在政治上关怀他们。政府要把他们纳入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管理,畅通反映诉求的渠道,加强信访部门力量,重视倾听他们的意见。企业党组织要及时把相关材料转给街道办事处党组织,是党员的要在街道过组织生活。企业也不要完全割断一切联系,每年邀请他们参加一两次座谈会,听取意见,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他们的要求,努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困难问题。

其次,要帮助他们再就业,这是最大的关怀。各级政府应当切实负起责任,善待这一部分群体。一是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并制定政策在贷款方面给予支持,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二是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下岗就业困难人员;三是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四是对再就业人员,要健全规范再就业手续,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再次,要让他们共享我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他们既是弱势群体,又是对国家、企业改革作出贡献的主人。现在国家物质财富有这个能力帮助他们,具体做法可以多种多样。不仅要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还要在年节时给他们发放“食品券”,物价上涨时给他们发一些补助费;冬季发一些热费补贴等等。通过这些使他们感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温暖,减轻失落感,振作精神,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使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得到回归。

责任编辑:路云强

【专题】政协黑龙江省十届二次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