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王玉杰委员:全力推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的科学发展
2009-01-15 23:40: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杜筱 印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王玉杰委员在大会上发言
  东北网1月15日讯(记者杜筱 印蕾)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15日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6位委员作大会发言。王玉杰委员围绕全力推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的科学发展作了发言。

  以下是发言全文:

  近几年来,我省县域经济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面对,妥善解决。

  一、差距和问题

  (一)经济总体水平低,区域竞争力不强。2007年,我省县域GDP平均为39.1亿元,县域GDP占全省GDP的37.6%,而同期全国县均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是5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国县均16.7亿元,而我省县均1.0 2亿元,是全国县均地方财政收入的6.1%。

  (二)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调整依然滞后。我省66个县中农业县占绝大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以传统工业、小型企业为主,牵动全局的龙头大企业少,第三产业比重虽然相对较高,但因规模小,水平低,支持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

  (三)财政收支不平衡,支撑经济发展能力较弱。2007年,全省纳入县域经济考核的68个县(市、区)中财政总收入10亿元以上的仅有1个,5亿元以上的有9个,总体上处于“农业大、工业小、财政穷”的境地。

  (四)整体开放程度低,招商难度和成本加大。目前,我省县域经济中,外资企业数量仅占企业总数的8.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近5个百分点;县域外向型经济对县财政的贡献率平均为3.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近2个百分点。此外,随着招商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地竞相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使投资者对地方政府的期望越来越高,提高了招商成本,增加了地方财政压力。同时,受全球金融形势影响,多数企业家持观望态度,对外投资更加谨慎,企业扩张明显放缓。

  二、几点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一是调优农业。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顺应市场规律,突出我省粮食、畜产品、医药等资源和产业优势,进一步提高农业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和“非农化”水平。二是调强工业。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提高承载能力,聚集各类生产要素,突出发展粮食、矿产品等资源深加工企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石油石化等大型龙头企业的配套产业,形成上下游配套的工业产业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领域,重点支持高新技术、节能环保、出口加工、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三是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充分挖掘各地资源、文化底蕴,突出冰雪观赏、民族风情、边疆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精品旅游品牌。推进电子、信息、文化等朝阳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信息、咨询、现代流通等新兴服务产业,着力提高服务业在县域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二)深化改革。一是加大企业改革改制力度。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深化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体制,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二是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和建立新的土地流转机制,实施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创办公司制农业实体,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最终形成完善的农民组织网络系统,发展农民营销队伍。三是推进各项配套改革。深化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实施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推进教育制度创新,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激发卫生事业活力,大力发展文体事业;完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构建科学的公共财政体制;继续深化完善“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社会保障平台。

  (三)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一是挖掘发挥特色资源优势。依托各地的资源,因地制宜,科学选择特色项目,着力发挥自己的资源、产业和产品优势,提高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二是瞄准市场创建特色品牌。切实加强产品质量和品牌管理工作,创建特色品牌,维护创牌企业的利益,做好特色产品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三是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克服地方特色经济发展中“多、小、散、乱”的通病,集中力量重点扶持几个特色产业的发展,实行资源倾斜配置的政策,使特色产业上规模、上层次。

  (四)扩大对外开放。一是通过招商引资、资本运作和信贷投入等各种手段吸纳资金。通过培植产业,积累资本,拓宽市场,以对外开放来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二是发挥对俄经贸口岸的优势。打破县域经济相对封闭的格局,从根本上改变外向力弱、互融性差和产业小区域、市场小范围、开放小格局、质量小规模的局面。三是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两大市场。用资源换项目,用市场换技术,用产权换资金,用存量换增量,真正实现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四是发挥县域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沿海发达地区传统产业的“溢出效应”,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和项目,推动县域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

  (五)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强化财税扶持。调整省市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分配格局,适当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分配关系,合理降低上划中央“两税”比例,多把一些财力留给基层。二是放宽金融政策。针对国有商业银行撤并网点,缩小对“三农”投资规模,县域融资难、贷款难问题凸显的实际,设立专项资金,推行“先借后还,滚动使用”的金融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扶持力度。支持和鼓励组建农业投融资担保公司,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担保体系。三是减免项目地方配套资金比例。改革现行项目实施政策,扩大中央和省投资比重。四是关注老、少、边、穷等地区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全面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真正把老、少、边、穷等地区的发展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普惠广大人民群众。

(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一是进一步改善环境设施。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力度,扩大对社会公共物品的投入比例,克服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现象,保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重点抓好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服务承诺制和收费公示制,为群众提供公开、透明、规范、快速的行政服务。三是营造严明的法制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做到政府依法行政、部门依法管理、企业依法经营,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同时,更加积极营造文明的人文环境,强化信誉至上观念,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县域社会的文化和精神品味。
                 

责任编辑:路云强

【专题】政协黑龙江省十届二次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