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搜 索
牡丹江从理顺体制创机制入手 重塑“牡丹江文化现象”
2009-01-24 09:41:5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于林波 王月迪 徐大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24日讯 话剧《女大十八变》、京剧《邓小平在那个春天》等一批精品剧目在全国叫响,蒋开儒、车行、宋青松等词作家家喻户晓……上世纪90年代,牡丹江市开创并形成令业内人士刮目相看的“牡丹江文化现象”。然而,由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人才流失等原因,让这一辉煌渐行渐远。为重塑“牡丹江文化现象”,2008年,牡丹江市从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入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文化体制改革,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迅速发展。

  四合一演绎“4个1>4 ”

  牡丹江市原有京剧团、评剧团、艺术剧院、艺术学校4个专业艺术单位,长时间以来“各拿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发展很不均衡。

  京剧团、评剧团受戏曲市场萎缩影响,人才闲置和流失严重;歌舞和艺术教育由于人员短缺,只能大量外聘。由于资源分散,牡丹江市举办大型演出活动时,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4个单位之间进行人力物力资源的协调。

  为有效整合艺术资源,调整优化布局结构,2007年牡丹江把市艺术创作研究所整体并入群众艺术馆,去年又将4个专业艺术单位整合为牡丹江市文化艺术中心,内设舞蹈团、戏曲团、话剧曲艺说唱团等8个部门,编制总数由320名减少为200名。

  在市文化艺术中心,舞蹈室里一派生龙活虎的场面。舞蹈部主任孙贺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珠一边说:“整合让大家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心拧成了一股绳。”

  这次改革是牡市文化系统历史上涉及人员最多、层次最高、整合资源范围最广的一次改革。四合一不是几个单位的简单叠加,而是把有限的优秀人才、有限的设施设备、好的传统和有效的管理理念整合在一起,最终达到4个1相加远远大于4的效果。


 

  由“养人”向“养事”转变

  过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不仅使各艺术院团发展举步维艰,也造成文艺人才老化、断档严重。已从事30多年文艺工作的丛成尧对此感慨万千:“十几年来牡丹江文化系统没分来一个省级以上专业院校毕业生,反而流失了300多名中高级和青年骨干人才。眼看着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一个个往外走,真是感到心疼啊。”

  为此,牡丹江把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放在了用人制度的创新上。去年,市委面向全省公开选拔文化艺术中心和朝鲜民族艺术馆8名副处级领导干部,首次在处级事业单位进行了比选,由评委当场投票、计分,当场发聘书。

  29岁的杨旭光由于专业特长突出、发展潜力较大,从副科级破格提拔为副处级艺术中心副主任。“以前选拔干部讲究论资排辈,如今能够给我们年轻人比选的平台,我们应更好地发挥才能全力以赴做好工作。”

  该市还打破过去“大锅饭”的分配模式,将工资活化,根据职务、角色轻重、演出场次、收入业绩等进行分配,对一线专业岗位,尤其是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给予特殊奖励,实现由“养人”向“养事”转变。

  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宛如一缕清新的风,不仅吹开了牡市文艺院团尘封多年的一池江水,而且还吸引一批优秀的文艺人才“凤还巢”。从牡市走出去的曾在南京歌舞团担任领舞的陈涛前不久又回到了文化艺术中心,他说,现在政策好了,我非常愿意回来工作,因为我的根在牡丹江。

  农村文化生活热热闹闹

  牡丹江通过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新机制,努力丰富和繁荣农民文化生活。

  去年,该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设备资助点后,采取“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方式,吸纳国有、集体、个体等9家单位,组建了市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院线公司经理朱桂华介绍说,“放映一场公益电影成本是210元,各级财政补贴160元,缺口部分由院线公司采取市场化经营广告等方式弥补。”

  去年10月,在村委会“大喇叭”的播报声中,数字电影“走进”了牡市郊区温春镇迎门山村,影片《导火线》以超清晰的图像和极具震撼力的音响效果,让观看的200多名村民大呼过瘾。41岁的王凤芹十分激动:“农民看电影难,记忆中只是25年前村里曾放过一次电影,现在看电影时就像回到小时候一样。”

  北京奥运会期间,该市在全国首创“电影直播奥运”。目前,牡丹江以市院线公司为龙头,以六县市服务站为支柱,成立了56个乡镇放映队,实现了数字电影887个行政村全部覆盖,放映农村数字电影1.2万多场,受惠农民达300多万人。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