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原奶“不合格”被蒙牛添“亮蓝” 尚志奶农倒掉百吨奶
2009-03-12 08:35:3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林晓蕾 王铁男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12日讯 2009,农历己丑年,一直靠养牛生活的老沈并不牛。作为黑龙江省尚志市幸福牧业的负责人,从2008年9月12日三鹿奶粉被曝出添加三聚氰胺之后,老沈就没睡过一天安稳觉。每天最怕接到送奶司机的电话,因为司机的一句“奶不合格”足以让他的心绞着劲儿地疼半天。"不合格"的鲜奶不仅要被蒙牛乳业退回来,而且还要被勾兑上一种叫"亮蓝"的食用色素,之后再被倒掉。

  从去年9月到现在,老沈被倒掉了四十多吨的鲜奶,损失200多万元人民币。而在尚志市,遭遇这种情况的养牛户不止老沈一个人。

  5个月倒掉七八百吨鲜奶

  蒙牛乳业在黑龙江省唯一的生产基地坐落在尚志市。进入尚志市,人们一眼就能看到位于经济开发区的蒙牛乳业,蓝色的厂房十分醒目。高耸的大烟囱上写着“百年蒙牛强乳兴农”的标语。

  厂区内“蒙牛有实力,卖奶不用愁”的宣传语更是强烈激发着尚志市养牛户的养牛热情。尚志地区200多个养牛户每天源源不断地将鲜奶运往蒙牛,再高高兴兴地回家等着蒙牛将每吨鲜奶至少2650元的收购费打到账户里。在2008年9月之前,这些养牛户都是这样维持生活的。

  “‘三鹿事件’是个转折点”,老沈说,自从“三鹿”出事后,全国的乳业从“牛市”跌入到了“熊市”,而“倒奶事件”就是在这之后发生的。


高耸的烟囱
  3月10日,记者在蒙牛乳业厂区后面的小路上看到,地面全被染成了一大片一大片的湖蓝色,在白雪的映衬下十分刺眼。经常在这一带收废品的当地农民赵德才(音)说,这些都是从蒙牛厂区里拉出来的。“每天都能看见有人一车一车地往出倒,有的直接倒在马路上,有的倒在耕地边上,看起来就像是蓝色的油漆,不知道是啥,反正不能是牛奶。”在赵德才的思维定势中,牛奶就应该是白色的,这些蓝色的液体肯定不会是牛奶,至于究竟是啥,他说不清楚。就在记者采访时,一辆运奶的罐车从蒙牛厂区的后门开了出来,开了五六分钟的路程,司机将车停下,打开奶罐的管道口,大量蓝色的液体倾泻出来。记者上前询问得知,这些蓝色的液体就是鲜奶,只不过被勾兑了“亮蓝”。“太坑人了!这一吨一吨地倒,养牛户损失太大了!”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司机说,他一大早就将养牛户的鲜奶拉来,蒙牛乳业检测完了说不合格,里面含“抗生素”,工作人员紧接着便将“亮蓝”兑到牛奶里。司机向养牛户通报一声,得到允许后将牛奶倒掉。

  “你拒收也别兑色素啊,让奶农自己处理不就完了嘛!”

  蒙牛乳业的管理十分严格,养牛户和司机都不能进入厂区。送奶的司机将奶拉来后,把车停在厂区的后门,由蒙牛指定的代驾司机将车开进去,因此,代驾司机比养牛户更了解“倒奶事件”。

  王宝峰(化名)干了两年送奶的活儿了,他帮养牛户送奶,也在蒙牛乳业做代驾司机。天天守在蒙牛厂区里,王宝峰亲眼看见一车车鲜奶被兑上“亮蓝”。开始的时候,王宝峰还帮养牛户统计倒了多少吨奶,到后期就不再统计了。“实在是太多了!我们这些司机聚在一起大概算了一下,从去年9月份到现在被倒掉的鲜奶差不多有七八百吨了。”

  3月10日下午,王宝峰混进蒙牛车间,用手机拍了一张“亮蓝”的图片传给了记者。


  过去,运奶的司机送一次奶只需要两个小时,现在,最多的时候需要七八个小时。司机要等检测结果,结果出来后如果不合格还要等着兑“亮蓝”,之后拉出厂区倒掉,再返回厂区清洗奶罐。

  蒙牛内部有规定,不合格的鲜奶不允许被拉走,一旦有司机违反规定,养牛户将受到至少3000-5000元人民币的罚款。而被兑上“亮蓝”的牛奶,蒙牛则大开绿灯,司机愿意拉到哪里就拉到哪里,只要别倒在蒙牛厂区附近就行。事实上,很多司机不愿意走远道耗油,为图方便,往往就近将这种“蓝牛奶”倒在蒙牛厂区后面的小路上。

  王宝峰说,他运送了这么长时间的鲜奶,从来没有因为奶里有抗生素被拒收,就是从去年9月份以后才出现这种情况的。而与之相伴的是从四面八方赶来拉成品奶的车大大减少了。

  “过去来拉成品奶的车在厂区后面一排就是好几百米长,有的司机苦等一周才能拉走一车成品奶,现在偶尔能看见零星几辆前来拉成品奶的车,感觉明显冷清了。”而在王宝峰看来,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分水岭就是2008年9月12日,三鹿出事。

  奶农忍痛赔钱卖奶牛

  养奶牛的人最希望奶牛多产奶多卖钱,可是尚志市的养牛户们现在都害怕奶牛多产奶,产的越多赔得越多。

  “如果一天只产1吨奶,就算被倒了,我也就赔一吨的钱,但如果多产的话,一旦被倒掉,赔的就多了。”老沈说,他现在从喂料上开始控制,不让奶牛吃饱,减少产奶量。但由于幸福牧业的规模较大,存栏的奶牛350头左右,因此,即使老沈想方设法减少鲜奶产量,可效果仍不明显。万般无奈之下,老沈开始将奶牛陆续送进了屠宰场。从去年9月到现在,老沈陆续卖给屠宰场近100头奶牛,每头的价格在三四千块钱左右。而老沈当初购买一头奶牛的价格是1.5万元人民币。仅仅是奶牛这一块,就让老沈损失了100多万元。

  由于老沈的牧业成规模,因此蒙牛给出的收奶价也比其他散户高,每吨鲜奶3000多块钱。每天大约需要70多头奶牛才能挤出一吨奶,除去饲料、草料、人工等成本,老沈的农场每天至少要产出两吨鲜奶并被蒙牛顺利收购才能有盈余,如果只产一吨,只能眼睁睁地赔钱。

  与老沈相比,一些散户损失更大。这些养牛户一般都是蒙牛在尚志建厂之后开始养牛的,抬钱、贷款,养了十几头奶牛,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自从遭遇“倒奶事件”之后,很多散户就支撑不下去了,纷纷开始卖牛。兴隆奶站的站长宋成文说,正常情况下,一头奶牛一年带来的纯利润在3000块钱左右。一个散户一年养十几头,养活一家人是没问题的。“谁也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早知道这样就不养牛了。”过去,宋成文还雇两个人帮忙养牛,现在他不仅辞退了雇工亲自养牛,还在春节前后卖了7头奶牛,现在只剩下10头了。

  李乃斌是绥滨县人,来到尚志市就是为了养奶牛赚钱。“守着蒙牛挣钱怎么也比种地容易一些吧!”自己辛苦养牛挤出的奶被倒掉后,李乃斌的想法开始动摇了,他想再等等看,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的话,他就准备回老家了。

  和平小区奶站的存栏量大约有300多头,负责人宁景坤说,从去年10月份到现在被倒了16车牛奶,每车都是1.5吨的。奶站里的8户奶农陆续开始卖奶牛。


  都是“抗生素”惹的祸?

  自从“倒奶事件”后,奶农们纷纷开始查找原因。他们首先找到了蒙牛乳业,蒙牛给奶农的答复是:被检测出含“抗生素”的奶一律拒收。

  国家相关法规中有明确规定,含有抗生素的奶不能用于加工或饲喂任何畜禽,只能做无害化处理。可是奶农们困惑了:自己养的奶牛没有注射过抗生素类药物,怎么就会成了“有抗奶”呢?

  老沈说,他最清楚自家的奶源是否安全。自从养奶牛以来,他和家人天天喝自家奶牛产的奶。可就是让老沈非常放心的牛奶,却被查出有“抗生素”。更让他及很多奶农不理解的是,一吨奶被查问题可以理解,两吨奶被查出问题也可以理解,可几百吨奶都被查出问题,这“问题”是不是也太严重了?

  在众多养牛户中,宋成文算是比较专业的人。他在乳品厂工作多年,还曾到北京乳品培训中心学习了三年。去年12月份,宋成文送到蒙牛的奶被检测出“抗生素”。宋成文管理的兴隆奶站是由13家散户组成,大家把牛放在一起养,一起挤奶,一起送奶,为了避免出现问题,每次挤奶,13家的奶农都要留出小样,并锁到一个小铁箱子里,唯一的一把钥匙由宋成文管理。

  宋成文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牛奶出现问题时不知道是哪家的问题,谁的问题谁负全责,避免连累其他奶农。

  当得知送到蒙牛的鲜奶被检出含“抗生素”后,兴隆奶站的13户养牛者聚在一起,共同取出13份留样,自检一遍,结果没有问题。送到哈尔滨市权威检测部门检测,结果仍然是合格。宋成文带着检测结果找到蒙牛相关负责人,却得到了“有可能已挥发”的答复。懂专业的宋成文一听就明白了,可能挥发的物质绝对不会是抗生素,只能是牛奶中的抗体。

  宋成文说,牛奶中都含有抗体,就像人体内也有抗体一样,这是对人体无害的东西。但一般所说的“有抗奶”是指含有抗生素的奶,产生含有抗生素奶的原因主要有:一、奶牛患病使用抗生素治疗期间挤出的牛奶;二、抗生素治疗结束,但停药时间未到规定休药期、未过停药期挤出的牛奶;三、含抗生素牛奶误混入正常牛奶中,造成原料奶污染,含有抗生素。

  “奶农都知道含有抗生素的奶不能用,因此奶牛一旦有病注射过抗生素就会与其他奶牛分开圈养,等到恢复健康,停药期过去了,再开始挤奶。”宋成文不知道蒙牛是否将“抗体”与“抗生素”混淆了。但有个现象让奶农们十分不解:同一家奶站,同一头奶牛挤出的奶送到蒙牛,今天检测不合格,明天检测就合格。“如果真含抗生素,在牛体内的停药期至少需要4到7天,所以不可能挥发,也不可能今天有明天没了。”有了哈尔滨市权威部门的检测结果,兴隆奶站的奶农们心里有底了。他们开始上访,寻求公道。最后,尚志市政府出面安抚了奶农,表示要拿出一笔钱来弥补奶农的损失。虽然至今还没收到这笔补偿金,但从那以后,蒙牛基本上没再拒收过兴隆奶站的奶。


  其他奶农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每天往蒙牛送奶就得碰运气,指不定哪家就“倒霉”了。眼看众多奶农蒙受损失,尚志市政府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尚志市政府采购了一套价值6万多元的检测设备,专门检测牛奶里的抗生素。虽然并不具备检测资质,但作为一种自查手段,尚志市畜牧局想要做到“心中有数”。记者从尚志市畜牧局了解到,这套设备上马两个多月,基本没闲着。

  该局奶业办主任王忠信介绍说,送到畜牧部门检测的奶,基本都合格。至于为什么送到蒙牛检测就不合格,他也说不清楚。为此,尚志市政府主管领导亲自到蒙牛开过协调会,仍然没有改变倒奶的现状。目前,尚志市拥有奶站29家,奶农近200户,奶牛存栏量1.1万余头。畜牧部门表示,“倒奶事件”对尚志地区的奶业发展打击很大。从2004年起步到今天,尚志市的奶业仍处于发展阶段,奶农还需要扶持。但经历“倒奶事件”后,一些散户奶农很有可能“一蹶不振”。

  记者在百度里输入“蒙牛”、“尚志市”两个词语,找到这样一段文字:蒙牛乳业(尚志)有限责任公司投产后,随着加工能力的全部实现,必将对尚志市及全省的经济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将起到重要作用。

  添加色素为哪般

  最初被检测出含抗生素的牛奶,蒙牛并没往里兑东西,但没过多久便开始勾兑“亮蓝”。司机王宝峰猜测,可能是为了防止奶农把“不合格”牛奶再送一次或做他用。

  出于对自家牛奶安全的自信,老沈为了减少损失想出一个办法:购买一批牛犊,用这些被退回的鲜奶养牛犊。老沈找到蒙牛奶源部的负责人,再三确认牛奶中勾兑的蓝色物质是食用色素,没有危害后,开始喂牛犊。结果让老沈万没想到,30多头牛犊吃了“蓝牛奶”后,当天就死了三头,其余牛犊均出现腹泻症状,没过三四天,又死了三头牛犊。老沈找来兽医,兽医认为牛犊有可能是吃了勾兑色素的牛奶后中毒了。

  奶农们愤怒了:蒙牛说我们的牛奶有问题,我们不承认!话又说回来,即使有问题,蒙牛可以拒收,为什么要强行勾兑上色素呢?那些被倒掉的牛奶都是我们辛苦养牛产出来的啊!

  记者在尚志市采访时,每到一家奶站,都被奶农们团团围住。他们想不清楚,也不能理解。


 

  老沈说,现在很多洗浴都低价收牛奶,虽然价格低,但总比倒掉强。可一兑上“亮蓝”,老沈彻底懵了。除了倒掉,没有别的办法。

  记者在奶农那里没有见到他们与蒙牛签订的合同。老沈是2007年与蒙牛签订合同的,当时他提出一年一签,蒙牛坚持一签就签三年。老沈清楚地记得合同上写明了蒙牛无条件收购牛奶,奶农只能将牛奶供应给蒙牛一家。“当时蒙牛的人赶到我家和我签订的合同,那时候奶源紧张,奶牛户很吃香。”合同签完后,蒙牛的工作人员称要把合同送回总部盖章,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老沈至今再没见过合同。

  老沈和几个奶农粗略地算了算:尚志地区奶农的损失可能会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在当地,有四家大规模的牧场,老沈的牧场排在第四。“我估计规模最大那家的损失可能得达到1500万。”其余散户奶农的损失也都在几万元、十几万元不等。3月11日,记者电话联系到了蒙牛奶源部的邵部长。邵部长表示,三鹿出事后,乳品企业都谨小慎微,生怕出事,因此加大了对“有抗奶”的检测力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有抗奶”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因此蒙牛将检测出来的不合格牛奶掺加了食用色素。邵部长强调,添加的色素是做蛋糕用的食用色素,牛奶虽然变成蓝色了,但人喝了也没问题。

  对于奶农的质疑,邵部长给出了肯定的答复:一旦奶农的牛奶在蒙牛被检测出含“抗生素”,奶农可以送到尚志市畜牧局进行检测,蒙牛承认其检测结果。

  当初养奶牛给蒙牛供应奶源的时候,曾有人劝老沈:这活儿干不得,刀把儿攥在人家手里,对方稍微用力,你就会出血。现在再想起这番话,老沈有些后悔了。

  记者手记:由白到蓝

  3月10日晚,就在我写稿时,我接到了老沈的电话。他说,他今天送到蒙牛的奶又被兑上色素倒掉了。电话里,老沈的声音有些哽咽……这已经是他3月份以来倒掉的第6车牛奶了。

  盯着电脑屏幕,我半天敲不出一个字,很多种复杂的感情在内心交织着。白天见到的奶农们愁容满面的神情一直在我脑海中闪动。当我到达兴隆奶站时,正赶上奶农们吃午饭。几个人围成一桌,一大盆炖白菜,清汤清水,看不见肉片,奶农们用粗糙干裂的手抓着馒头大口地吃着,黑黑的双手和雪白的馒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宋成文说,在尚志市,形成规模的私人牧场非常少,绝大多数都像他们这样,由几家散户组成奶站。小家小户挣钱不多,抗击打能力也弱,一旦奶业市场出现什么风吹草动,他们也就失去了维持生活的经济来源。

  望向窗外的院子里,年轻的李乃斌还在往牛圈里抱草,喂牛的时候,他几乎是一根一根地喂。“舍不得,现在一吨草要六百块钱呢!”养牛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起早,喂牛、挤奶,看似不多的活儿却很琐碎。奶农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着,希望能尽快改变贫瘠的生活。

  2005年,当蒙牛在尚志市投资建厂时,尚志市政府开始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养牛大军中来。在很多奶农看来,有蒙牛这么大的企业做后盾,养奶牛绝对是包赚不赔。所以,即使蒙牛要求奶农们家家悬挂“牛奶掺假(包括掺水)断子绝孙”这样的条幅时,朴实憨厚的奶农们也没有拒绝。

  2009年国内某媒体报道:三聚氰胺“砸掉”乳业200亿。文章只写了光明、蒙牛、伊利这些乳业巨头的损失,但却忽略了最底层奶农们的损失。奶农们把这一切都归罪于“三聚氰胺”。尚志市的奶农们觉得自己太冤了!当在电视上看到三鹿被曝添加“三聚氰胺”时,他们是第一次知道这种物质的存在。就是这样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让他们备受煎熬。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