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3日讯尚志市部分奶农正在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倒奶事件”。
2008年9月,三鹿集团被曝出三聚氰胺丑闻。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乳品企业中激起了千层浪,也粉碎了中国人民刚刚树立起来的“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信心。从这以后,中国乳业进入了寒冬。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家紧急出台了相关规定,严把奶源安全质量关,坚决杜绝含抗生素的牛奶进入乳企。尚志市奶农的“倒奶事件”就是在这之后发生的。
在整个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不可否认,蒙牛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严防“有抗奶”是非常明智之举。中国的乳企已经受不起任何的打击与重创了,在此种关头,谁企图继续蒙骗百姓,谁就会灭亡。但在这样一场事件中,人们不禁产生出了许多疑问。
首先,“有抗奶”为什么这么多?
数百吨倒掉的“蓝牛奶”铺就了一条让人惊心动魄、不寒而栗的“蓝光大道”。人们不禁要问:蒙牛检测出的“有抗奶”数量为什么如此之多?为什么偏偏都集中出现在三鹿倒闭之后?尚志市畜牧部门的官员给出的答复是:“‘有抗奶’一直都有,只是出事之前乳企都不拒收。”面对蒙牛此次的做法,这位官员称很正常。那么,谁给蒙牛这样的权力,允许其在奶农的牛奶里掺加色素呢?作为奶农的监管部门,尚志市畜牧局又是做了些什么来保护奶农的利益呢?尚志市奶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三聚氰胺事件前,一年中偶尔会发生一两次“倒奶”的情况,但那是因为储存牛奶的制冷设备出现了问题。
其次,检测程序应该怎样?
应该由谁来检测,蒙牛的检测结果就一定权威吗?面对奶农的疑问,蒙牛为什么不向奶农公开检测程序?蒙牛检测出的不合格牛奶,为什么在其他正规检测机构检测就合格?到底以谁的检测结果为依据?既然蒙牛坚称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那么完全可以公开检测,让奶农参与进来,让奶农面对检测结果心服口服,倒奶也倒得有理有据。
再次,“不合格”牛奶究竟应该如何处理?
蒙牛为什么要在“不合格”牛奶里掺加色素?为什么不让奶农自己来处理?仅是怕奶农再次将已检测不合格的牛奶送回来吗?蒙牛奶源部的负责人坚称掺加的色素无毒害。而相关法律规定:“亮蓝”属食品添加剂,但是属于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在使用量上有严格的控制,因为其具有一定的毒性,超量可致泻、致癌。人可以不喝,牛可以不喝,那么,蒙牛是否考虑到这些被倒掉的“蓝牛奶”对耕地的污染呢?在这次事件中,政府部门又充当了什么角色?到底为奶农和企业做了什么?面对奶农和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政府应如何处理,奶农的损失又应该由负责?
这些疑问一直在奶农们的心中盘旋,但处于乙方的劣势让他们得不到满意的答复。
其实,提到“有抗奶”,养过奶牛的人都了解,都清楚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有抗奶”。因此,在“三聚氰胺”事件后,在国家越来越严格的监管下,奶农们也都小心翼翼,将生病用药的奶牛与健康的奶牛分开来喂养,生怕出现“有抗奶”而遭到拒收。即使是这样,“倒奶事件”还是不断发生。奶农们“郁闷”了:这是为什么呢?
正在召开的两会上,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重民生、促和谐”。作为中国亿万农民中的一员,尚志市的奶农们也期盼“和谐民生”。当牛奶真的出现问题时,我们是不是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呢?无论是蒙牛还是尚志市政府部门,都不应漠视奶农的利益。正如蒙牛集团副总裁姚海涛所说:“我们的原则只有一个:就是保证奶农的利益,因为他们是这次事件中最弱势的一环,虽然企业损失巨大,但面对如此突发事件和行业危难时刻,每一个乳品企业都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对于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和奶农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奶牛的饲养需要政府、企业对奶农加以引导,使其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市场的消费需求。争夺奶源时,企业用尽一切手段;而在市场低迷时,对奶农弃之不理,颇有始乱终弃的感觉。
但,怎一个“倒”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