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中国欲造“绿色长城”宛如2500年前修建长城
2009-03-15 15:16:16 来源:人民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中国声势浩大的植树计划背后,是难以满足的木材需求带来的灾难性的毁林和生态多样性破坏。

  从汤旺河白雪覆盖的丘陵望去,中国“绿色长城”的森林一直延伸到地平线,似乎没有尽头。

  这道人造的屏障是为了遏制沙尘暴的侵袭,就像2500年前中国人为了抵御蒙古游牧民族而建立的长城一样。

  3月12日是中国的植树节。但当几百万中国人试图加固这道抵御外来沙尘的屏障的时候,更大的威胁却来自中国国内难以为继的对木材的需求。

  据估计,每年3月12日都会有近300万党员、公职人员、劳动模范和国家领导人拿起铲子,加入到中国最大的环保宣传活动中来。他们不仅是在提高公众的植树造林意识,更是在履行他们的法定责任。根据中国法律规定,年满11岁的中国公民每年至少要种植杨树、桉树、落叶松或者其他树种的树苗三株。

  许多树苗都种植在中国北方又被称为"绿色长城"的防风林带。始建于1978年的这一林带,计划总长4480千米,西起新疆西部,东至黑龙江东部,可以保护沿线城市和农田免受水灾和沙尘侵害。

  如果这项计划在2050年顺利完成,中国的森林面积将达到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2%,这片森林也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碳吸收网。2007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虽然中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远低于美国。

  然而,这一振奋人心的数字背后是一系列令人深感不安的问题:中国森林质量的严重下降,生物多样性的破环,和中国近10年来——直到经济危机之前——不断增长的木材需求给外国木材产地带来的压力。

  黑龙江省的伊春市邻近中俄边界。这里的森林曾十分茂密,被人称作"北大荒"。但50多年的滥砍滥伐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去年,伊春被评为中国12大"资源枯竭城市"之一。

  “我们现在已经无木可伐了。没有成熟的树木可供采伐。”原林业部副部长董智勇说。


  严重的环境后果自显现到今天已经有10多年的时间了。地面无林无草,土壤受到侵蚀流失,引发沙尘暴。由于没有树木含蓄水源,黑龙江洪水泛滥。

  政府加强了对林木砍伐的限制,加大了诸如向偏远地区空投树种等恢复森林的努力。伊春的伐木工人接到命令,他们必须尽快停止林木采伐。

  侯正宽(音)承认这种变化是无法避免的。"森林在缩小,树木越来越少。两年后就要全山封山育林。"

  为了给伐木工创造新的就业,林场附近的汤旺河镇去年被定为中国首个国家公园,公园的设计大致以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为蓝本。

  "我们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我们的想法是从整体上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七个旅游景点,帮助当地人民致富,"镇上年轻的旅游部门负责人马胜利(音)解释说。但除了几只小鸟,看不出这里有什么野生动物。

  这个公园的主要景观是一些像“吻石”、“醉龟”、“金蟾戏松”这样名字花里胡哨的花岗岩石像。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在中国各地都是一个问题。虽然中国的国土森林覆盖率已经由12%上升到18%,许多树苗是种植在干旱缺水的半沙漠地区,造成水源进一步缺失。即使在黑龙江,由于过度捕猎,菌类植物和草药的采集和护林人员用速生木材代替多年生树木,森林生物的数量也在减少。

  “中国种植的树木比世界上其他国家加起来还要多,"欧盟—中国生物多样性项目的主管John McKinnon说。"但问题是这些树一般都品种单一。它们不适合鸟类居住。”

  去年冬天的一场风暴摧毁了10%的防护林木,证明了这些新林的脆弱。世界银行已经建议中国关注林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但这需要几十年时间。中国现在已经几乎没有成材林了。

  经济危机之前,世界对木材的需求不断猛增。最大的买家是中国。自从1998年中国国内限制木材采伐之后,中国木材进口量增长了九倍。除了一些为国外市场加工的木材之外,大多数都用于国内建设。如此大的需求量加速了南美洲、非洲和印度尼西亚的非法毁林。

  到目前为止,中国最大的木材供应商是俄罗斯。中国每年进口木材中的60%来自那里。随着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的"摩天大楼平地起",西伯利亚广阔的极地针叶林带正在萎缩。根据北京林业大学的一项研究,依照目前的采伐量,俄罗斯远东的木材将于20年内被砍伐一空。

  经济危机也许会起到缓解作用。林业官员和木材加工厂都表示,木材需求量正在下降,虽然目前很难预计会下降多少。同时,中国希望通过公众运动缓解沙尘暴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

  植树节到了,汤旺河的土地仍冻得硬邦邦的,还不适合种树;但当地人会等春天化雪之后把植树节的树补回来。今年,当地政府计划在山地种植750000棵树,在城镇种植1500棵,以美化城市街道,为预期中涌入小镇的客流做准备。

  虽然种树是法定的公民责任,但原先林场的伐木工们种树会得到新国家公园付给的工资。"林业是我们的工作,"镇旅游部门负责人马胜利(音)说。"义务植树其实不管用。每年都有义务植树,但每次都是作秀。"

  生物多样性与碳吸收

  虽然中国的"绿色长城"起初是出于防沙目的而问世,但这道屏障目前越来越多的被用来向外界展示中国正在遏制全球气候变化中尽自己的责任。

  中国的大范围植树造林和其它项目已经给中国带来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占地500000平方千米,是英国国土面积的两倍。

  虽然大片的单一林被批评为生物多样性的灾难,但中国的林业科学家认为,与多年生的林木相比,这些单一林能更有效的吸收碳。

  中国林业科学院的张旭东说,速生杨树和白桦树的碳吸收量是红松、落叶松和冷杉的两倍。他说,中国1亿7500万公顷森林吸收中国每年16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绰绰有余。

  考虑到中国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确定性和关于林地面积定义的争论,这个说法很可能会受到质疑。中国政府所指的"林地"中包括了苗圃和几乎没有树木的灌木地。另外,如果中国要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翻一番的经济目标,碳吸收能力和碳排放之间的平衡也会改变。

  “鉴于中国有大面积的森林,而且树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二氧化碳,护林造林很显然可以在短期内对遏制气候变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当然,长期来看,用森林吸收碳排放无法替代减少石化燃料的碳排放,因为毕竟中国或者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足够大的空间去种那么多的树,也就无法达到减少碳排放和避免危险的气候变化的目的,”利兹大学的Simon Lewis教授说。

  中国的天然资源保护论者们说,单一强调森林吸收碳的作用是错误的。“西方过分强调碳排放。西方人忽略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位知名的环境论者警告说。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