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9日讯 14岁女孩于澈成功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后,18日,她的父母双双在黑龙江省眼库签下了《志愿无偿捐献眼球协议》。记者从黑龙江省眼库获悉,关于建立遗体和眼角膜捐献条例的地方立法已经进行了第四次讨论,预计将于2009年年底出台。届时,眼角膜捐献将受到法律保护,实施更为顺畅。
18日10时,于澈的母亲李战利和父亲于宪权双双来到黑龙江省眼库,庄严地签下了《志愿无偿捐献眼球协议》,成为黑龙江省眼库第12558和12559名志愿者。李战利说:“是眼角膜捐献志愿者给我女儿带来了光明,给我们全家带来了希望。我们无以回报,我和爱人一定要将这份光明和希望延续下去,要让更多的患者早日摆脱黑暗。希望我们的行动能带动更多富有爱心的人加入到眼角膜捐献志愿者的行列中来。”李战利夫妻签完协议后,一名齐齐哈尔市的热心市民将眼角膜捐献协议书通过传真的方式发到了黑龙江省眼库。
据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院长、黑龙江省眼库主任刘平介绍,角膜疾病已成为第二位致盲原因。角膜盲的主要治疗手段是角膜移植。我省目前大约有因眼角膜致盲患者2万余人,这些患者中,有大半以上是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重获光明的。角膜移植手术越早实施,效果越好。目前,黑龙江省眼库的眼角膜库存为零,很多角膜患者都在等待角膜移植。黑龙江省眼库成立十年间,已有12000余人与眼库签署了志愿无偿捐献眼球的协议,然而,至今成功进行眼角膜移植手术仅为400例。还有100多名在省眼库登记的角膜患者,在等待角膜移植。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一是与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关,二是与制度保障有关。”刘平感慨地说。刘平院长和眼科医生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当一切就绪准备为捐献人摘取眼球时,因捐献者家属的阻止而无法实施。由于缺乏法律的保护,医生们也无计可施。为此,刘平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为遗体和眼角膜的捐献建立地方性法规,以保障捐献的顺利进行。可喜的是,《黑龙江省遗体和眼角膜捐献条例》现在已经通过了四次讨论,将于今年9月份送交黑龙江省人大审议。讨论稿中提到为捐献者建立公共墓地、建立纪念碑等措施,来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来。该条例有望于今年年底出台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