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爱心”连接南北 黑蜀两地“换心人”共庆生日
2009-04-26 15:39:44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李华虹 杨帆 杜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26日讯(李华虹 杨帆 记者杜筱) 4月26日,亚洲心脏移植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生存质量最高的“换心人”杨玉民迎来了术后第17个生日,哈医大二院四川籍“换心人”叶建华同一天健康度过术后的第7个春秋,哈医大二院也迎来了第5届“爱心日”。同时,哈医大二院在黑龙江和四川两地同步举行“爱心日”大型义诊系列活动。

哈医大二院义诊现场
四川省油市中医院义诊现场

  截至目前,哈医大二院已有3位“换心人”的生存时间达到10年以上,分别是17年、16年和14年。为了更好地探讨心脏移植患者术后长期、高质量生存的问题,哈医大二院将联合国内外专家成立“心脏移植长期存活研究攻关课题组”,依托现有技术力量,借鉴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在更高层面研究心脏移植相关课题。

年满“16岁的换心人”于文峰接受记者采访

  南北两个“爱心日” 龙江灾区心连心
“换心人”于文峰祝异地“换心人”生日快乐

   

川籍“换心人”叶建华(前排右一)在远程会诊现场

  4月26日,哈医大二院也迎来了第5届“爱心日”。为将龙江人民的爱心延伸到灾区,4月26日上午9时,哈医大二院派出的两批专家在哈医大二院新门诊大楼大厅和四川省江油市中医院门诊大厅同步开展了以献出“温心”的爱,关注“受伤”的心为主题的义诊。在义诊活动中,哈医大二院的专家们为两地千余名心脏病患者进行了诊治。

哈医大二院院长张斌在”爱心日”倡议设立“中国4·26爱心日”

  5年来,哈医大二院始终坚持每年的“爱心日”大型义诊活动,累计受益人群达4000余人。自筹资金50万元启动“哈医大二院爱心基金”并建立“义务捐献心脏信息库”,为推进黑龙江省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保障全省人民的健康作了大量的工作和积极的努力。


 

哈医大二院院长张斌与江油市中医院相关负责人远程交流

  抗震救灾期间,哈医大二院派往四川的医疗队员与江油市中医院的医生们通过亲密的合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第5届“爱心日”来临之际,哈医大二院得到了四川省江油市中医院的响应,他们将每年4月26日定为自己的“爱心日”并举行相关活动,同时与哈医大二院共同倡议设立中国“4.26爱心日”。两院还将在江油当地联合创建“爱心日”医院,为更多的当地群众服务。

哈医大二院义诊现场

  据悉,“爱心日”义诊结束后,哈医大二院的专家们还将对当地的医生进行心内科、心外科、急诊科、骨科、内科、儿科和妇科专业培训,为他们送去最实用的医学知识。还将前往江油市青莲中心卫生院进行义诊、巡诊、培训和送药下乡。


  千里会诊一线牵 南北情缘永相连
“生日”主角杨玉民(左一)和叶建华远程交流
“爱心日”当天,哈医大二院的专家们通过网络为川籍“换心人”叶建华进行了远程会诊。叶建华由于严重的心脏病于2002年4月26号在哈医大二院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目前已健康生活7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叶建华身体并没有感到任何的不适,当他得知哈医大二院的医疗队来到绵竹后,他主动找到医疗队请缨,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者,与哈医大二院派往四川的队员们并肩战斗在一起,共同诠释着奉献、友爱和感恩的定义。叶建华说:“我胸膛里跳动着别人的心,服务于社会和他人,目的就是感恩。”当天,叶建华还被聘为哈医大二院和江油市中医院的“爱心”使者。
夏求明教授询问叶建华的健康状况

  

  为叶建华会诊的是我国著名的心外科专家、哈医大二院心外科夏求明教授。当叶建华通过网络在屏幕上看到千里之外的夏教授后,他显得有些激动。“夏老师,您好吗?我很想念你们呀!”,“我很好,你身体怎么样啊?”,“我好得很呐,有使不完的劲啊……”会诊结果显示,叶建华术后7年的各项身体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据了解,抗震期间,哈医大二院积极投入到医疗救灾工作中,千方百计地为灾区排忧解难。初期由于灾区条件简陋、医疗资源不足,尤其是医疗人员不足,前方的队员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伤情时感到十分困难。得知这一情况后,医院迅速启动远程会诊系统,通过一根网线与灾区相连,先后组织了多次远程会诊,为前方化解燃眉之急。用张斌院长的话说:“这就相当于我们把全院的专家全部派往灾区,他们都在现场发挥着作用一样。”

  成立攻关小组延长换心人生存时间和质量

  心脏移植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终末期心脏疾病的最后的选择。自1967年人类首例同种心脏移植成功以来,全世界已经有300余家医疗中心完成了8万多例心脏移植手术。虽然心脏移植患者的存活率及存活质量广泛提高,但是移植患者的长期存活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据统计,心脏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比例相当之小,平均10年存活率为40%,15年存活率小于30%,而20年存活率仅为18%。如何延长移植术后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其生存质量成为心脏移植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

  据了解,哈医大二院将会同国内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际脏器移植领域专家,在黑龙江省心血管外科研究所、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医疗、科研条件,成立多学科参加的“心脏移植长期存活研究攻关课题组”,联合借鉴国际研究最新进展,采用先进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针对免疫耐受的诱导、移植物血管病防治、心脏移植后移植物冠状血管病预防和治疗进行基础与临床研究,最终达到延长移植器官和受体存活期、术后病人生活质量更佳的研究目的。


  “心”技术“心”质量“心”方向 

  “心”技术指心脏移植相关技术的发展、更新。

  “心”质量指心脏移植成功的标准已不能单以手术的成功加以衡量,而要以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更重要的是生存质量以及回归社会后的意义作为标准。

  “心”方向指用以上两点作为基础,心脏移植进入下一阶段后,大概的发展走向。

  据哈医大二院院长张斌介绍,上世纪50年代哈医大二院心胸外科专家赵士杰教授从事“狗头移植”的研究,获得成功,为医院的器官移植工作开了先河,为后来的器官移植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哈医大二院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进行心脏移植动物实验研究,1992年4月26日,由我国著名心外科专家、哈医大二院心外科夏求明教授主刀,哈医大二院的上百位专家,20多个科室通力合作,为杨玉民成功实施了东北地区首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手术,一年以后,杨玉民回归社会,自食其力,并于第二年喜得“千金”。如今杨玉民术后己健康生活17年,成为全亚洲心脏移植后健康生存时间最长的人。截至目前,哈医大二院已有3位“换心人”的生存时间达到10年以上,分别是17年、16年和14年。

  杨玉民的主刀医生、中国最高医学奖“金刀奖”得主、有中国“换心之父”美誉的夏秋明教授认为,半世纪以来,器官捐献、献血乃至器官移植在我国从无到有、社会从排斥到接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不单单是医学的进步,更是社会发展、文明程度的进步。器官移植的本质不仅是手术技巧,更体现了一种奉献、博爱精神,其伟大、神圣之处正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的体现,也正是这种价值敦促着医学研究者不断深入探索进一步延长器官移植患者生存跨度的可能,为了让一个人生存价值和生活质量幸福地延续。

  “目前心脏移植技术已日臻成熟。当今心脏移植成功的标准已不能单以手术的成功加以衡量,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成为更高、更远的金标准。”张斌告诉记者。17年间,哈医大二院共进行心脏移植手术30余例,其中包括已术后健康生活16年的帽儿山镇中学教师于文峰;突破手术年龄禁忌,58岁接受术,目前已平安生活8年的老人杨孟勇。

  2007年12月24日,经严格的移植审核程序批准,哈医大二院成功完成了“器官移植准入规定”实施后的黑龙江省首例心脏移植手术。这些都证明我国心脏移植技术的发展已进入了更加成熟的新阶段。


  相关链接一:哈医大二院三例典型“换心人”介绍

  杨玉民

  杨玉民今年51岁,1958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风镇,上世纪80年代初靠开一间杀猪作坊为生。1991年,他患了心肌炎,被确诊为扩张性心肌病,并伴有心力衰竭,病变心脏比正常心脏要大3倍,胸腔几乎没有博动的空间。治疗这种病的惟一有效办法是进行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而当时心脏移植手术在中国的成功率仅有40%,在美国为50%,但杨玉民愿意冒险一试。

  1992年4月26日,杨玉民在哈二医附院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供体心脏是一名23岁的脑死亡患者的心。手术由著名的心外科专家夏求明教授主刀,进行了4个小时,医院动用了上百名医护人员,仅手术缝合就达1000余针。哈医大二院首例心脏移植手术获得成功。

  术后的杨玉民同样要与时刻伴随着他的免抑排异反应作斗争,要服用和注射大量的抗排异药物。但是他坚信新的心脏会不断地适应自己,而且坚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最让他和医生惊喜的是术后第2年,杨玉民的妻子就怀孕,现在杨玉民的女儿已经16岁。杨玉民在移植心脏后也重操旧业,做起了猪肉生意。

  移植心脏后的第8个年头,2000年5月的一天,杨玉民骑摩托车时被疾驶的出租车撞得人仰马翻,被撞出8米开外的摩托车重重地砸在他身上。司机将他送往解放军211医院时,急诊医生看到他胸部长长的缝合伤口才知道杨玉民做过心脏移植术,连忙让司机把杨玉民送到为他做心脏移植术的哈二院。检查结果让医生们大喜过望。除了大量的外伤和心率加快外,杨玉民别无他伤,心脏也好好的。哈医大二院心血管医院院长于波教授认为,杨玉民所接受的那颗强健的年轻人心脏也是帮助他的原因之一。尽管车祸后杨玉民心脏也受到一点影响,但过了约半个多月,杨玉民异常跳动的心律却又奇迹般地平静下来。

  如今杨玉民的各项身体检查全都正常,他在医院的帮助下,开起了院内营养快餐店,生活正常。除了感到自己幸运并积极支持器官移植外,杨玉民还坦承他对生活的正常心态——积极工作、配合治疗——是他换心后能长期生存的法宝。于文峰

  于文峰,一个不幸的人,之所以说他不幸,是因为在三十岁,正值青壮年的时候,他患上了只能换心才能存活下去的心脏疾病;然而,他又是幸运的人,之所以说他幸运,是因为,他接受了一次中国医学界的重大突破“心脏器官移植”。目前他已平安度过术后的16个春秋。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被医生用双手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从此,开始了一次感恩社会、奉献社会的新生。

  杨孟勇对于一个人来说,在成功的路上,几乎从头到尾都洒满了攀登、跋涉的辛勤汗水;但对于全国最高龄心脏移植患者杨孟勇来说,在与生命的较量当中,更增添了几分辛劳、几分苦涩、几分汗水,这辛劳、苦涩和汗水,说明了一个哲理:把活当成目的,只不过是懦夫的借口,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现在所珍惜的应该是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好好的活着。

  8年过去了,在杨孟勇的家里,记者看到了这位66岁老人灿烂的笑容。


  相关链接二 

  哈医大二院心脏移植之路经历的三个阶段

  (1)探索阶段:1956年,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胸外科首创者,著名外科专家赵士杰教授成功实施了狗头移植实验的研究,并获得移植后存活5天零4小时的国内最好记录,从此开辟了我国器官移植领域的先河。80年代初,我国著名心胸外科专家哈医大二院夏求明教授毅然瞄准了这一颇具风险的高科技项目,带领人员查找文献,了解国外心脏移植的历史与现状,在国内率先开始了具有挑战性的心脏、心肺移植领域的探索,先后确定了心脏移植的基本术式,探索出心脏移植术后抗排斥反应的有效治疗方法;同时,对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监测方面做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为我国心脏移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2年4月26日由夏求明主刀,哈医大二院的上百位专家,20多个科室通力合作,为多年扩张性心肌炎患者——哈尔滨市太平区东风镇农民杨玉民施行了东北地区首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术,一年以后,杨玉民回归社会,自食其力,并于第二年喜得“千金”。如今杨玉民术后己健康生活14年,成为全亚洲心脏移植后健康生存时间最长的人。

  (2)发展阶段:以此为起点,我国心脏移植工作由低糜状态进入崭新的临床阶段。哈医大二院在首例心脏移植后第二年,即1994年2月,又成功地为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镇中学优秀教师于文峰进行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术。心脏移植后的于老师十分感激给予他第二次生命的哈医大二院的医生们,并用实际行动不断回报着社会。在术后12年中,他担任高三年级主任,带三个高三班,比其他老师工作量都大,精力充沛,看不出是病人,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2000年,哈医大二院又成功为57岁的作家杨孟勇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完成了我国最大年龄的心脏移植案例。术后,杨孟勇满头银发变成了黑发,容光焕发。在杨孟勇《活下来再说》一书中,充份表达了他对哈医大二院给予他第二次生命的感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是几位换心人最大的心愿。

  (3)成熟阶段:在大力发展心脏外科临床手术的同时,哈医大二院心外科的专家意识到体外循环、心肌保护是心脏外科发展的基础,反复进行了大量动物实验研究,对缺血性心脏停跳、含钾冷晶体心肌停跳、冷血钾停跳、温血钾停跳等心肌保护方法的系列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科委给予定位认为是国内最先进的,进一步奠定了哈医大二院心外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主动脉窦瘤修补术;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纠治术,冠状动脉搭桥术,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等相继成为医大二院心外科常规手术。Rastalli手术、Fantan手术及Bantall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医大二院心外科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及大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领域再上新的台阶。心外科现年完成心脏手术千例,包括所有常见心脏病及婴幼儿复杂心脏病、小体重微创手术、瓣膜置换及成形手术、停跳及不停跳搭桥手术、大血管手术、器官移植手术等,手术成功率达96%,心外科已成为东北三省名列第一,全国及国外有一定影响的重点学科,是全国唯一一家能同时开展心脏移植、肺移植、主动脉全弓置换、低体重复杂先心病治疗、冠心病搭桥、生物瓣膜机械瓣膜置换、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等多项高精尖技术的心外科中心。

  2005年,心脏移植已在全球广泛应用,最长存活病例已超过28年。国际上心脏移植成功率已达90%%以上,我国也已经基本达到国际水平。与同类医院相比,哈医大二院心脏移植拥有成熟的技术、优秀的梯队后备人才,2004年成立的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为该院的器官移植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哈医大二院夏求明教授带领的课题组自1992年至今,先后为30余位患者进行了心脏移植。哈医大二院心外一科主任蒋树林教授、田伟忱教授联袂,一个月内完成了3例心脏移植手术,3天内完成了2例心脏移植手术,使哈医大二院成为我国在短时间内完成心脏移植手术例数多、质量高的单位之一。哈医大二院器官移植己全面进入技术过硬、人才梯队构成合理的全速发展阶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