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3日讯 12日,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召开了2009年第一次会议,会议审查并原则通过了《哈尔滨市防灾疏散空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按照规划,近期建设以改造城市防灾避难疏散场所为主,确定20个防灾公园、5个体育场馆、17个大专院校、831个紧急避难场所为近期建设项目。
据了解,城市防灾疏散空间是灾时确保城市居民及时撤离疏散、有效安置和灾后重建的重要载体。规划结合城市的人口分布、道路交通等情况,确定地震、洪水、流行疫病为城市主要防御灾害,并针对以上灾害建立起了覆盖全市(含呼兰、阿城)的防灾避难疏散空间体系。
避难场所可容纳447万人
规划预测地震发生时城市需要紧急疏散、长期安置的人口规模,结合各区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防灾避难场所。规划各类紧急避难场所831处,各类固定、中心级避震疏散场所64个,有效避难用地面积为893.86万平方米,可容纳灾民447万人,人均用地面积2平方米;结合各级避难场所的实际功能配套完善各项防灾设施。在满足市区灾民安置需要的同时,还可部分解决外围县(市)、乡(镇)人员的安置需要。
依据专业部门划定的城区洪水淹没线,确定水灾发生后需要疏散的重点区域及相应的人口规模。结合抗震避难疏散空间体系的建设,利用洪水淹没线以上的抗震避难场所安置疏散人员。洪水淹没线以外地区的固定避难疏散场所共51处,有效用地面积为533.92万平方米,可容纳灾民266.95万人,可以满足洪灾发生时灾民疏散安置的需要。
中小学校改造成避难空间
目前,哈市由于中心城区人口、建筑物相对密集,可用于防灾空间的绿地、公园相对较少,尤其缺少应急避难疏散空间。规划考虑将广泛分布在中心城区并有改造空间设施的中小学、职业学校等,改造成避难疏散空间,并加强中心区向外围城区疏散道路的通畅性,提高重点建筑物的抗震等级。
南岗区、香坊区、松北区的防灾空间规模较大,而道里区、道外区的防灾空间数量较少。规划采取加强疏散道路抗震能力、提高灾时人员转移速度等措施,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快速疏散。
同时,哈市主要道路两侧的建筑物(尤其高层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容易发生因倒塌而堵塞道路的情况。规划提出了疏散通道两侧建筑限高的规定;针对现状建筑采取抗震加固、逐步改造的策略。
市区设2条防疫应急通道
为了防止疫情连发时的传播,规划在城区内以行政区划、铁路、天然水系和交通干道为基础,构成三级防护隔离区体系。为有利于发展生产和便于组织防护隔离,将城区划分为6个一级防护隔离区,26个二级防护隔离区和94个三级防护隔离区。在市区设置2条防疫应急专用通道,确保与其他地区的有效隔离。
据悉,哈市近期建设以改造城市防灾避难疏散场所为主;重点加强25条疏散干道和15个出城口的抗震改造工程;严格按照灾时容纳的灾民规模配置相应的配套设施。记者热线:13936569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