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田野调查发现“札剌奴城” 视频日记(八)宾西存疑
2009-06-06 14:13:53 来源:东北网  作者:赵力 张育新 张晓军 李红阳 亓雪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田野采风与书斋考古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田野采风总会有意外的收获。寻访“札剌奴城”的过程中,意外的收获让我们激动万分。宾县永和乡境内的“太合堂古城”旁,我们发现了巨大的鼓状与莲花状础石,证明这里曾经相当繁华——“札剌奴城”:田野调查的发现

  新晚报记者赵力 张育新 东北网记者张晓军 李红阳 亓雪梅

  道外区城子村古城,挟阿什河、松花江二水,居高虎视,确有王城气派。有专家认为,这里是鹿鲁吉站与“札剌奴城”城站合一。但语焉不详,没有论据。我们没有接受这个观点,我们要用自己的脚去做调查。

  札剌奴,又作扎鲁、渣鲁,是女真语,意为“满盈”。札剌奴城是海西东水陆城站第二城。城名不见于元代的《析津志辑佚•天下站名》,应该是明朝新设置的城郭。我们告别了鹿鲁吉站——城子村古城,沿着“官道”的走向,寻访札剌奴城。

  蜚克图河畔的古城

  道外区城子村古城,挟阿什河、松花江二水,居高虎视,确有王城气派。有专家认为,鹿鲁吉站与“札剌奴城”城站合一。但语焉不详,没有论据。这个观点不能接受,我们要用自己的脚去做调查。

  札剌奴,又作扎鲁、渣鲁,是女真语,意为“满盈”。札剌奴城是海西东水陆城站第二城。城名不见于元代的《析津志辑佚•天下站名》,应该是明朝新设置的城郭。我们告别了鹿鲁吉站——城子村古城,沿着城南“官道”的走向,寻访札剌奴城。

采风组来到太和堂古城

  蜚克图河畔的古城

  蜚克图镇西偏南5公路处,有一处古城遗址,有人认为那是明代蜚克图卫治所。蜚克图卫,又叫肥河卫、淝河卫,是明代海西女真最活跃的卫所之一。因为没有向导,我们绕了一个大圈子,用了将近两个小时,总算找到了古城。


  古城的名字不确定,当地人叫它“南土城子”,考古部门立的保护碑上却刻着“东城子古城遗址”。古城旁有条干涸的小河,问村民,知道是阿什河的支流小黄泥河。这句不经意的话,判决了它的“死刑”——古城属于阿什河水系,与蜚克图河无关,因此也不会是蜚克图卫。

  到哪儿去寻找蜚克图卫呢?我们从史籍中找到了两条线索:

  一条是: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明王朝曾在蜚克图河流域建立了蜚克图河卫,也称作弗朵秃河卫、淝河卫、肥河卫。蜚克图河卫一度相当强大,明正统年间,是附近各卫所的政治军事中心。蜚克图河又是海西东水陆城站驿路的必经之地,蜚克图河卫的治所应该与札剌奴城有关。

  另一条是:《清史稿•拜音达里传》载:“尼马察部有昂古里星古力者,自黑龙江载木主迁於渣鲁,居焉。”渣鲁,在《黑水先民传》中,又写作札鲁,即札剌奴的快读。

  我们驱车辗转到了宾县糖坊镇,在其境内的蜚克图河入江口的老山头上有古遗迹一处。接待我们的镇政府工作人员说,古遗迹不大,没有发现过什么,劝我们不要去。他告诉我们在永和乡有一座很大的土城子,坐落在蜚克图河的边上,叫“太合堂古城”。从海西东水陆城站的走向看,它更合乎驿路规律。

  在永和乡,我们遇到了64岁的老乡王世杰,老王自告奋勇给我们当向导,他原本是太合堂屯人。

采风组采访当地农民

  古城是哈尔滨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宾县永和乡永和村太合堂屯北50米处,坐落在蜚克图河的二级台地上,蜚克图河在古城西由南向北蜿蜒流过。古城是1982年宾县文物管理所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面积约6万余平方米。当时,城墙夯层清晰,残高1至2.5米,西北墙保存较好。城门、瓮城、马面、东北、西北两个角楼,都清晰可见。城墙外四周有护城壕,遗迹清晰可辨。我们到了太合堂古城,眼前的古城已不是发现时的样子,平展的玉米地里,略微隆起的城墙只剩模糊的轮廓。王世杰感慨:原先还挺像模像样的,再过几年就被拖拉机“劐拉”成一马平川了!老王说,当初,城内地表散布着大量的灰布纹瓦残片、陶瓷片等。还出土过六耳直腹铜锅残片、铜香炉、铜钱、铁镞、石础、石棺等。在村民周德福的房基上,我们发现了几个形制不同的础石,看起来不是同一时间段的物件。这些础石都是从古城里抠出来的,其中最精美的一个刻着莲花图案。省考古所专家赵评春研究后认为,这是蝠莲纹础石,是大型建筑的柱础。这种精美的础石,在以往各个土城子的考察中并不多见。从础石的直径与精美程度判断,古城里曾经有过豪华的建筑。


  古城的西边是蜿蜒的蜚克图河,茂密的柳条通遮住了涓涓的河水。二阶台地上,顺着走势是一条甬路,路基下陷。古代黑龙江驿路择川而行,它应该是海西东水陆城站驿路之遗迹了。
采风组整理搜集到的瓷片、瓦块

  这是蜚克图河畔最大的一座古城,又处在海西东水陆城站的交通线上。种种迹象表明,它就是海西女真蜚克图卫的治所、海西东水陆城站的第二城——札剌奴城。

  效忠明朝的都督

  站在蜚克图河畔,我们遥想札剌奴城当年的主人。在这里生活的我们的古代老乡,有三位在历史文献中留有记录,他们是指挥哈合察、指挥嘉凌阿和托、都督别里格。其中别里格最为优秀,他的官职的准确称呼是“都指挥使”。


  别里格,是蒙语,意为“智者”。大概此人聪明过人,所以才有此名字。据《明史》记载,在正统初年,由蒙古人建立的兀良哈三卫犯边,给明王朝带来许多麻烦。正统九年,投靠瓦剌部的泰宁卫酋长拙赤,悍然拘杀了蜚克图河卫的使者。一贯效忠于明廷的蜚克图河卫都督别里格,在明廷的暗助下,与呕罕河卫首领尔哈答等联合,以攻为守,大败泰宁、福余卫,取得了“格鲁坤迭连大捷”。这个结果,使明廷非常满意,对别里格等“赐彩币奖谕之”。彩币,就是指赏赐的财帛丝绸。

  不久,别里格亲往北京进贡,怀恨在心的福余卫头目安出,趁机抢掠了他的贡品。于是,别里格再度联合海西女真各部攻打安出,杀掠其人畜,抢劫其财产,满载战利品凯旋。途中,遭安出截击,所掠人畜尽失。安出扬言要派遣军队攻打海西女真,以雪战败之耻。一直坐山观虎斗的明廷,认为双方继续作战将对海西女真不利,遂出面调停,一面威胁安出等不得攻打女真,否则将出兵镇压;一面让别里格厉兵秣马,严阵以待。这场冲突算是化解了。正统十三年,瓦剌军乘胜进犯海西,别里格等女真首领坚定地效忠明朝,不肯从逆,同力抵抗,瓦剌军退回。这年年末,在奴儿干都司所属的184个卫,入贡者多达166个卫,创历史最高记录。这也是亦失哈招抚土著民族最辉煌的一笔。166个卫的朝贡者,驾着慢悠悠的牛车,带着惶恐与感激,先后走在我们寻访的这条古驿路上。明廷规定,朝贡者在获得赏赐后,方可于街市买卖5日,“永为定制”。

采风组实地踏查太和堂古城

  但是,转年的正统十四年,风云突变,瓦剌部借口明政府削减马价,大举南犯,轻举妄动的明英宗被瓦剌部活捉。城池失火,殃及池鱼,景泰元年冬到第二年春,瓦剌部脱脱不花汗率军三万,大举入侵海西女真,自松花江直至嫩江,传箭各城寨,令海西诸部投降。顺者用车辆装走,逆者杀之,并放火烧毁所有空城寨,朝廷赐给各部的玺书官印,也被瓦刺顺手掠夺了。别里格不肯投降,和兀者卫都督剌塔、双城卫都指挥三角兀,以及其他卫所站头目约三四百人惨遭杀害,成了明朝的“烈士”。这次血洗,使蜚克图卫大伤元气。过后不久,这些“烈士”子女向朝廷请求,要求承袭父职。明朝的新皇帝代宗朱祁钰,却不知抚恤为朝廷牺牲的海西女真首领,反而以这些“烈士”子孙没有朝廷所赐玺书为凭,不许承袭。虽入贡也仅给“舍人”的名份,赐宴时不许上席,赏赐也远低于从前。朱祁钰这个政治性错误,给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留下祸根。女真人非常失望,忿怨思乱,与明廷关系开始恶化。


  不知过了多少年,一位叫昂古里星古力的海西女真酋长率领部人,来到了这座土城。《清史稿•拜音达里传》:“拜音达里,辉发部长也。辉发亦扈伦四部之一,其先姓益克得里氏,居黑龙江岸。尼马察部有昂古里星古力者,自黑龙江载木主迁于渣鲁,居焉。昂古里星古力子二:留臣、备臣。备臣子二:纳领噶、耐宽。纳领噶生拉哈都督,拉哈都督生噶哈禅都督,噶哈禅都督生齐讷根达尔汉,齐讷根达尔汉生王机褚。王机褚收邻近诸部,度辉发河滨扈尔奇山,筑城以居,因号辉发。”据专家考证,昂古里星古力是从今天的富锦市迁来的。

  这些故事,就在这个古城真实地上演过。田头,我们捡起半截大青砖,不知道它曾经砌在哪一座豪华的宅院里。出得古城,老王指着古城东南说,哪里有金兀术的“点将台”。我们目测,在大约300米以外,农田中果然有一处隆起。走到跟前,发现这里确是一处面积较大的古遗址。附近的农田里,除了这个被称作“点将台”的遗址外,还分布着大约10个高低不等的大型建筑基址。“点将台”上散落着布纹瓦、板瓦和筒瓦的残片,还有颜色不同、规格不同的青砖残块。我们还捡到了两小块深绿色琉璃瓦残片,釉上是一层白色的“卤”,釉极薄,瓦的胎里颜色和红砖一模一样。育新说,这可能是古墓遗址。赵力说,应该是古庙遗址,昂古里星古力自黑龙江载木主(祖宗牌位)迁于这里,建庙供奉木主,亦未可知。

  在当地人眼中,这就是金兀术的点将台!金兀术成为黑龙江老百姓的“古代符号”,这是件很遗憾的蒙昧。当然,这种蒙昧的责任不在百姓,而在我们对乡邦历史文化的探索、发现与普及的缺位。

赵力在查看覆莲纹础石 赵评春 摄

  明代哈尔滨人的“墨宝”

  此前,我们采风组的另一个收获,是在郭长海先生手上,得到了明代蜚克图卫指挥使写给明廷文书的影印件。这些文书的原件,不知通过什么途径到了日本,保留在日本的档案馆。老郭通过朋友影印回来,所以格外珍视。这些女真大字写的“文书”,在这次寻访中派上了用场,它让历史上的人物与现实中的城池遗迹发生了重合。拿着明代哈尔滨人的“墨宝”,登上他们当初的城池,是一种时光倒转的奇妙感觉。


  女真人初无文字,阿骨打草创大金国后,即令大臣完颜希尹和叶鲁仿依契丹大字造字规律,以汉字为基础,合本国语言,创造了女真大字,并于1119年(金天辅三年)诏令颁行,成为官方文字。金朝灭亡后,留居在东北故地的女真诸部继续使用,后来,同明朝交通往来时也以女真字作表文酬答,明廷专设四夷馆、会同馆,负责翻译。直到15世纪中叶,努尔哈赤创造无圈点满文,女真大字才逐渐停止使用,实际使用时间在446年左右。今天的金源故都阿城,还有一帮发烧友在习学女真大字,感受着祖先的文化。

 

  在这些女真大字影印件中,有两件是蜚克图河卫的、一件是撒剌儿卫的,撒剌儿卫在蜚克图河支流猞猁河流域,是明永乐四年设置的。

  其中蜚克图河卫的一件奏章全文是:“海西弗朵秃河卫指挥同知阿陇哥男因只纳谨奏:奴婢祖父天顺六年三月初八日得的职事,至今多年了。可怜见,奴婢替父前职。奏得圣皇帝知道。”还有一件奏章的大意是:奴婢们正德八年四月内,来进贡时到石山岭河边,车上失了奴婢六人的敕令。来进贡马匹和貂鼠皮,可怜见儿再给予新敕书,往来进贡不敢有违,奏得圣皇帝知道。

  弗朵秃河卫即蜚克图河卫的异写,阿陇哥与昂古里星古力的孙子纳领噶音近。

  看过这些海西女真官员的奏章,就明白了清朝为什么隐瞒明朝发生在东北的那些事儿。明朝四夷馆的官员给女真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卑微的文体,每封简短的文字中,都必不可少地出现“奴婢”、“可怜见”词语,天朝大国的傲慢可见一斑。因为这个卑微的文体,女真后世入主中原后,编纂《明史》时,连同明朝对东北的经略一并隐而不说了。所以我们雄才大略的老乡亦失哈,在《明史》上未留一字,也使我们今天的寻访格外艰难。

  发现札剌奴城,是我们采风组的一个重大收获。随行的省考古所专家赵评春表示,将对这个古城作进一步论证,如果成为定论,札剌奴城排序应在鹿鲁吉站之后。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