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八老岛 东北网记者李富喆摄 |
东北网6月21日讯(大兴安岭日报记者马士和 庞伟建 常擎旗 田澍良 东北网记者李富喆)在距呼玛县鸥浦乡十分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远近闻名,这就是三合村。看着这个貌不出众的小山村,谁能想到,1958年第二次开发建设时,这里曾是十万官兵的登陆地;谁又会想到,这样一个小山村,却会有过惊心动魄的战斗经历。
三合村位于黑龙江上游413公里处左岸,现有村民67户。民国三年,这里曾经设立过一家字号为“三合客栈”的店铺,三合村的村名便由此而来。民国四年至五年时,这里发展成为村屯。早年间,三合村居民过着耕种渔猎的生活,春夏打渔、种庄稼,漫长的冬季则以狩猎为业;如今,三合村居民则以农业为主,春种、夏锄、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主要种植大豆和小麦。
当年,大兴安岭第二次开发时,由于陆地不通火车,所以,这里是由黑河至大兴安岭腹地的唯一的登陆点。数万开发大军,都是经由这里运至塔河、新林等地,开始了建设兴安的奋战。
三合村西侧的江中有一个吴八老岛,与斜对岸的俄罗斯卡里诺夫卡村隔江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解放后,由于中苏友好,我国很长一段时间未设立边防。有边无防的状况,使前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在中苏边境不断滋长。在我方暂停登岛生产的时期内,对岸卡里诺夫卡的苏方村民也登岛放牧、打马草,苏边防军常登岛巡逻。50年代末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论战恶化了中苏关系,苏方单方宣布吴八老岛属于他们所有,中苏双方对包括吴八老岛在内的黑龙江、乌苏里江中的许多岛屿归属发生争议,简称争议岛。到了文化大革命开始,中苏边境斗争日益激烈,三合村由此变为反修前线。
为了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我主权尊严,1967年7月末,呼玛县选派部分知青来三合村支援登岛斗争。60年代末期,陆续有齐齐哈尔、上海等地的196名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来此插队落户。在当地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广大知青满怀保卫祖国、广阔天地炼红心的壮志豪情,依靠老百姓,同边防部队密切配合,屯垦戍边十余载,用青春、热血和艰苦劳动,保卫祖国边疆,改变了三合村的落后面貌,培育了一批新人,塑造了热爱边疆、不怕艰苦、勇于战斗,团结开拓的战斗村精神。
![]() |
新闻采访团在吴八老岛合影 东北网记者李富喆 |
在那时,知青民兵们忘记了劳累,日夜两班倒,挖土、上山伐木,修筑工事,站岗巡逻,忙中有序,一人当几人用。尽管当年的努力缺乏科学性,所筑工事极为简陋,但当地民兵们没有坐等而是认真地做了打仗的积极准备,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表现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优良传统。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三合村的民兵们配合解放军共同战斗,把三合村建成了一个有武装力量、有战斗工事、有统一指挥的战斗村。据不完全统计,共修筑交通壕115延长米、建掩体131个、防炮洞22个、挖地道500延长米。由于三合村处于中苏边界斗争焦点之一的特殊位置,使他们在准备打仗方面走在了前面,战斗村的经验曾被中央军委批转推广。
在严酷的对敌斗争中,在实实在在的枪林弹雨下,三合村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被中央军委授予“三合战斗村”的光荣称号。从此,名不见经传的小小三合村扬名东北各地。三合民兵连也被树为沈阳军区、黑龙江省军区先进民兵集体,荣立集体三等功。
今天,我们站到三合村江边,久久地凝望,心中感慨万分。
山村虽然依旧那般弱小,却是古老而又充满传奇。这是一片当年父辈为着建设大兴安岭进发时的登陆地,更是人们为着维护祖国尊严与和平而抗争、付出过生命和鲜血的热土。历经几十年的沧桑,这里仍然还是那样幽静和沉寂。为此,我们要呼唤更多的人们,为着这样的革命老区,多尽一些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