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满族珍珠球:球篮移动的篮球赛
2009-06-24 10:28:23 来源:大鹏新闻网  作者:谢景田 王艳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24日讯  接球、胯下运球、变向加速过人、假动作起跳投球……可别以为这是篮球赛,并为找不到篮筐而懊恼,他们正在进行的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珍珠球。“珍珠球已有400多年历史了。”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人员介绍,满族珍珠球是一项源自满族生产劳动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玩法与篮球类似,现已成为第二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珍珠球源自采珍珠生产活动

    珍珠球也叫采珍珠,满语称“尼楚赫”。“宁古塔的珍珠相传多用于清朝官员的顶戴上。”据史学家考证,牡丹江流域是满族先民肃慎族的发祥地。在古代,满族先民在牡丹江里经常采珍珠。在满族人的心里,珍珠是光明和幸福的象征,是稀世珍宝。据满族老人讲,捞珍珠要由两个人配合完成。一个人站在岸边把一根长杆插向河底,用力顶着,另一个人顺着杆子潜入水中,左手抓着杆子,右手去捞河蚌。

    据《宁古塔纪略》中记载,牡丹江一带出河蚌、珍珠极多。特别是在牡丹江西岸的海浪镇伊兰岗村一带。宁古塔的珍珠个大,色泽晶莹且有一个月牙图案,多被清朝官员的镶嵌在顶戴和衣服上。在不断的生产活动中,满族先民便在劳作之余发明了模仿生产活动的儿童游戏和体育活动——“采珍珠”,即后人称的“珍珠球”。
      珍珠球玩法与篮球类似

    “最初的珍珠球是在水中进行的。”宁安市“非遗”研究人士介绍,最初的珍珠球是满族先民象征性地捕捞河蚌的竞赛。用绣球代表珍珠往筐里投,两名青年各执两片大河蚌壳,阻止对手将珍珠投入篮中,投中多者获胜。“后来才从水上转到陆地,在康乾盛世时期,从八旗官兵到寻常百姓,珍珠球活动开展得相当广泛。”    “有打篮球功底儿的年轻人一个多小时就能学会。”宁安市文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珍珠球简单易学。双方对垒,每队出6名队员,其中1名队员站在一端准备持网捕捞,两名手拿蚌型木拍的队员站在对方捕珠者前面拦截珍珠,其他3名队员下“水”与那名队员争夺珍珠,夺到后将珍珠投向自己队的持网人。期间,对方队员要设法用蚌型木拍把投来的珍珠球拦截回去。躲过对方的拦截,把珍珠投入自己队员的网里才算得分,投入十分为一局,三局决定胜负(各地比法和得分规则大同小异)。“珍珠球比赛要求队员们具有良好的个人技术和配合意识。”由于珍珠球比赛类似于篮球比赛,因此又被称为“球篮移动的篮球赛”。

    列入国家体育竞赛项目
    期待年轻人参与

    “珍珠球至少比篮球运动早200年。”市文化相关人士介绍,以跑、跳、投、传为主的珍珠球活动,在康乾时期开展得最为广泛。到了晚清,列强入侵,内外交困,民族体育日渐衰败,珍珠球活动也几乎到了失传的境地。

    为挽救珍珠球活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相关部门曾对珍珠球进行了挖掘和整理,并参考篮球等竞赛形式和规则,使目前的珍珠球既保留了传统特点,又使器材和竞赛规则上更具现代体育特征,极具对抗性、技巧性、组织性和趣味性。

    “如今,珍珠球运动已被列入了国家相关体育竞赛项目,我国文化体育部门正在积极推广,吉林省和我省五常市、宁安市等满族群众聚集地也在努力培训人才、组织比赛。”宁安市文体局的相关人士说,在1991年的“全国第4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珍珠球首次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满族珍珠球传承人之一——原宁安市群众体育活动中心主任关常富也在系统学习了教程和规则后,在宁安城乡开展了传授工作,并多次组织宁安市代表队参加国家、省相关比赛,对于此项运动的传承,他表示:目前,我市只有海浪镇伊兰岗满族村开展得较好,很希望这一产生于咱本土的活动,能够得到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参与。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