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7日讯(大兴安岭日报记者 马士和 庞伟建 常擎旗 田澍良 刘超宇 东北网记者 李富喆)从十六站出发,我们寻找着十七站的痕迹。
手边的资料表明,现在的十七站村村址,是在上世纪90年代才建成的,所以绝对不会是我们要寻找的“十七站”。那么,真正的十七站到底在哪里?我们只有到十七站村去寻找线索。
当我们到达十七站村时,得知村支书和村长已经赶去韩家园镇开会,幸好村支书的妻子告诉我们,距他们现在的村子10多公里的地方,就是“老十七站村”,那是没搬迁前村民们居住的地方。在我们解释了此行的目的之后,她告诉我们,以前的村支书桑景寿现在就在村里,还热情地帮我们联系上了他。几分钟后,我们见到了62岁的桑景寿——这个1972年就来到了十七站村的老人。在我们的请求下,桑景寿带着我们踏上了前往“老十七站村”的路途。汽车在颠簸的土路上行进,两边是茂密的丛林。正交谈着,桑景寿突然说:“这条路能通到嫩江。”
嫩江?墨尔根!那不是古驿路的起点吗?这条土路难道真能通到嫩江?面对我们的疑问,桑景寿激动地说:“咋不能?这条路叫‘老嫩漠公路’,是从嫩江通往漠河的!”
兴奋的喊叫声顿时在车内响起。因为按照呼玛县志的记载:“嫩漠公路的前身即墨尔根至雅克萨的驿道……1915年,黑龙江省省长朱庆澜组织改造嫩漠路线,自嫩江起至漠河,沿雅克萨战争时的驿道,将其改修为马车大道。1916年全线畅通,时称官道……”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又分别于1953年和1956年对该段“官道”进行了修缮,变为三级砂石路。
原来我们现在所走的路,就是一条真正的驿路。看来“老十七站村”也许真的就是我们要找的十七站!这不能不让人兴奋!
沿着驿路,我们抵达了“老十七站村”。这里自从被上世纪90年代的洪水冲毁后,只剩下李明武一户在这里居住。当问起村名的来历时,李明武告诉我们,他曾听老一辈人说起过这里是古驿路,而且这里以前好像是第十七个驿站,所以大家就叫它“十七站村”。
如今,古老的驿站已经成为十七站村的良田,每到农忙季节,十七站村的村民都会来到这里播种、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