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庆中十六联合站车间 东北网记者 顾硕摄 |
![]() |
大庆中十六联合站集体亮相 东北网记者 顾硕摄 |
新华网哈尔滨6月28日电 (记者 刘江 范迎春) 大庆中十六联合站毗邻一座灰色小楼,它的外表朴素而低调,但却因特殊的历史渊源而让人无法忽略。所有的来访者都会被告之,那是上世纪60年代石油大会战时期著名的“三老四严”精神(“三老”指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四严”指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发源地——大庆采油一厂三矿四队的办公楼。
50年过去了,在大庆,这座因石油崛起的城市里,依然到处能强烈感受到创业英雄的印记:很多地标以“铁人”命名,比如铁人桥、铁人街、铁人井,乃至铁人小学和铁人中学。在这些物质化记忆的背后,“铁人”精神更成为大庆油田岁月年轮里最深的纹路,激励大庆人创造时代辉煌。
就像当年王进喜带领的1205钻井队,在今天的大庆,最基层的一个生产单位——中十六联合站成为企业十分耀眼的“明星”。这个连科级都算不上的“小单位”,却以追求卓越的信念和努力,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业绩。
1997年建站的中十六联合站,是油田公司规模较大、自动化和安全监控程度较高的现代化联合站。主要功能是将进站的油、汽、水混合物进行分离,把处理后合格的原油、天然气外输,合格的污水回注地下。截至2008年底,这个联合站累计为国家输送原油1778万吨、天然气47729万立方米,处理污水11425万立方米,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实现安全生产3962天无事故。
这个编制最多的时候仅108人的团队,却成为油田的“黄埔军校”,先后有14人被提拔到矿、队两级管理岗位,15人担任班长。
在很多人为职场人际关系绞尽脑汁的当下,这个单位却充满了浓浓的家庭氛围,同事之间的感情“很亲”。更重要的是,对于这里的员工们来说,企业意味着他们事业和情感的寄托。工人们清理机器油污的工具不仅仅是抹布,还有螺丝刀、别针;车间的玻璃不仅仅是每天擦,而是一天擦好几遍……
自1997年成立以来,老、中、青三代石油人为中十六联合站的发展倾注了无数心血和努力,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人们能追索到英雄的身影,感受到理想魅力永存的感召力。
首任站长尹树坤:“眼前总有‘铁人’的影子。”
尹树坤当石油工人跟王进喜有直接关系。1971年,25岁的尹树坤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当兵复员,摆在他面前的有好几种选择:可以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可以当林业工人、商业工人或者是铁路工人。
听到大庆要人的消息,尹树坤特别兴奋:“‘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当石油工人多光荣啊。”更重要的是,尹树坤听说过“铁人”王进喜的事迹,他暗暗高兴,这下有机会跟英雄在一个单位,准能亲眼看看他,哪怕是擦肩而过呢。
火车终于到站,踏上大庆土地的一瞬间,尹树坤心中一沉。彼时,这个大名鼎鼎的新兴城市,并没有尹树坤想像中的高楼大厦和川流不息的车辆,相反,还到处是盐碱地、水泡子。几天后,尹树坤听到一个更让他失望和难过的消息,早在1970年11月,47岁的王进喜就去世了。
但是,很快,他就被大庆那股特殊的热情氛围融化了。“大家都特朴实,有干劲,都想着怎么把工作干好。”特别是新员工接受的传统教育,令尹树坤产生了极大的震撼。王进喜惊天动地的创业故事,和那些言辞朴素而闪烁着深邃思想的口号,激动得尹树坤心跳加速,“像‘铁人’那样生活多带劲啊。”
凭借热情和勤奋,尹树坤很快成了一名优秀的气焊工,练就了一手绝活。他对自己的要求比照“铁人”标准,“切割像一条线,焊接像一个箍。”
1997年,尹树坤当上了中十六联合站的站长。创业的前两年,是尹树坤工作生涯中最艰难的日子,同时,也是他人生的巅峰时刻。
1997年11月13日是中十六联合站竣工投产的日子,尹树坤和全队108名职工满怀喜悦,他们的目标是把“样板设计、样板起步、样板施工”的联合站干成样板站。然而,不久,他们就发现,这个新建成的联合站是个“问题工程”,刚刚投产不久,就发现毛病100多处,到处是跑冒滴漏。许多人对样板站发出质疑,工人中间也充满抱怨和沮丧。
那段时间,厂、矿领导经常下到站里给员工们鼓劲。大家重温大庆油田大会战时期的艰苦卓绝,回忆“铁人”王进喜那些“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感人故事。尹树坤想,当年的大庆人,靠肩挑人扛搞建设,条件那么苦都熬过来了,我们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呢?他把自己的这种比较跟大伙一说,还真特别管用,很多人一下就振作起来了。
“不仅不能落后,还要拿下一个样板站。”在他的鼓舞下,全站员工铆足了一股劲。但是,到底怎么才能让大家把干工作的激情,转化为一种持久的认真态度呢?
尹树坤在心里问自己,如果是王进喜,他会怎么做?尹树坤的眼前浮现出电影里那个身先士卒,用身躯搅拌泥浆的形象。尹树坤说,作为队长,我的原则是,要大家干,自己首先做出样子,绝不仅仅指手画脚。
前半年是站里工作最重的日子,他们首先要把一个“烂摊子”进行整改。尹树坤每天带头扎在站里工作,吃住都不离开。他的行为感染着员工们,大伙也都不休息,夜班上完上白班,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体力超强透支,但没有人叫苦。
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很多人三天三夜没离开岗位,一次成功更换49个不合格阀门。为了不漏一滴油,尹树坤和工人们用大铁桶一桶一桶地往外拎油。
1999年是中十六联合站创样板最关键的一年,这一年,是尹树坤一生中最忙碌也最悲伤的一年。就在那段时间,他的父母相继去世了。
年初,母亲突然脑供血不足,生命垂危,特别需要亲人照料,可队里的一大摊事还等着尹树坤处理。一天,家人打电话,说母亲已经不省人事了。母亲醒来时,见到尹树坤的第一句话就说:“听说你单位挺忙的?我没有事,不用你惦记着。”更让尹树坤痛心的是,四个月后,父亲因急性心脏病离开人世,而那天,他正领着职工迎接岗位检查,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没人的时候,尹树坤大哭不止,心如刀绞。在那些伤痛的日子里,很多次,尹树坤感到,王进喜,那个众人瞩目的英雄,却像父亲、兄长般悄然走到他的身边,“别难过,你是个党员啊,这就是你的责任。”
多年以后,尹树坤还清晰地记得,在人生的低谷,是王进喜的精神一直在鼓舞和支持他走出困境,“眼前总有他的影子。”
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中十六联合站质量达标率、一类设备等10项指标全部达到100%,全站12184个静点、2353个动点无一渗漏。1999年3月28日,油田领导将大庆油田有史以来第一块“管理样板站”的奖牌颁发给中十六联合站。
尹树坤说,直至现在,每次路过铁人广场,站在铁人的雕塑前,他都忍不住凝视良久。尹树坤常想两件事:如果王进喜现在还活着,他会成什么样?如果他一直活着,能看到大庆发展成这样,该多高兴啊。
一生之中,有这样一个精神偶像一直引领自己,尹树坤感到很幸运。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他对王进喜的感情,他说是“敬畏”。
![]() |
中十六联党支部书记王雪莹(中)在介绍职工工作情况 东北网记者 顾硕摄 |
现任党支部书记王雪莹:“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新解读
认识王雪莹的人说,这个阳光女孩给人最深的印象是“没有困难”。无论交办给她什么难事,她都不会皱一下眉头。虽然过程也许千回百转,但是,到头来,她总会给你一个超乎满意的结果。王雪莹说,困难是永远存在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一个人如果总是怕困难,没有一天会开心。
她的人生之路,就是在想办法克服困难中越走越远的。
1998年,22岁的王雪莹从沈阳化工学院毕业分到大庆。能在闻名全国的优秀企业从事自己的专业,她感到很高兴。但是,很快,她被一种强烈的失落感笼罩了。她首先被分配到第三油矿,从最普通的污水工干起。“大学学了四年,好歹算是个知识分子吧,怎么就当起了工人啊?”
不过,没容她更多地抱怨和委屈,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挑战。师傅常常直言不讳地批评她:“你怎么这点活都不会干啊?”“你给自己家是这么干活吗?”王雪莹说,大庆是有着深厚传统的企业,员工的工作责任心特别强,她当时脑子里常有的一些念头,比如“差不多就行了”“没必要这么认真吧?”等等,都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批评对于脾气倔强的王雪莹来说绝对是一种正面动力,她不服,“他们能干好我怎么就不能?”于是,她刻苦练习,认真钻研,很快成为师傅最得意的徒弟。四年在基层当工人和技术员的经历,为王雪莹后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5年,王雪莹被任命为中十六联合站党支部书记。在很多人看来,这个“小书记”太年轻了,作为一个标杆队的舵手,她能胜任吗?
不到半年,王雪莹就让中十六联合站的员工们刮目相看了。
一个月的时候,员工们发现,王雪莹在和他们聊天时,对每个人的基本情况甚至个人爱好都了如指掌,这一下就拉近了她与大家的距离。原来,她根据员工情况制作了一本爱心档案,包括职工的生日、家庭、兴趣爱好等都记录在案。这个档案是王雪莹常常能在职工最需要的时刻及时伸出援手的“宝典”。
王雪莹到中十六联合站四个月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很特别的事。一位职工的母亲去世了,因为他是独生子,亲属都在外地,连把母亲从床上抬到棺材里的人都没有。这是王雪莹从小到大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面对死亡。她克服本能的畏惧,第一个走到老人跟前,帮助同事给逝者穿衣,抬棺,送到殡仪馆。
可是,从殡仪馆出来时,她却站不起来了,全身都是冷汗。相继赶到现场的同事们,都被这位20多岁年轻女孩的胆量和情感所震撼,小声问她:“害怕吗?”她说:“不怕是假的,但同事有困难,咱能不帮吗?”
王雪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把单位营造成充满温馨气氛的家。她总结出了“五个一”原则:把员工进步作为第一目标、把员工冷暖作为第一责任、把员工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员工需要作为第一重点、把员工满意作为第一追求。
一年当中很多节日,她都努力让员工感到像在家里一样,“二月二”餐桌上有猪头肉,三八节有巧克力和鲜花,端午节有粽子。到中十六联合站工作四年来,王雪莹每个大年三十晚上都是在单位度过的,每次都给员工煮饺子送到岗位上。
一个非业务领导,却忙得根本顾不上家。一个党支书的工作内容到底能有多少?政治思想工作有多重要?王雪莹说,一个优秀的企业,除了靠制度规范人,用纪律约束人,还要用感情凝聚人。任何工作,除了刚性要求,总是有弹性和伸缩空间,如果一个人不是真心想做工作,就会对付、敷衍;相反,如果他发自内心地对单位有感情,就会调动所有的热情和智慧为单位做贡献。
国资委宣传局副处级调研员张义豪说,直到今天,关心基层政治思想工作,还是大庆重要的管理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其保持半个世纪辉煌历史的内在动力之一。虽然外在的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员工的价值取向也转向多元,但大庆精神的内核没变。实践证明,大庆的管理思想因符合经济规律,在新时期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尊重和继承传统并不意味着保守。2008年,中十六联合站进行了建站11年来规模最大的工艺流程改造,领导班子创造性地提出不停产连续施工的改造方案。王雪莹也曾心生矛盾:改好了是创新,可如果失败就连样板站的荣誉也保不住了。经过反复权衡,领导班子还是认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样板站应该是敢于尝试和迎接挑战的。通过精心安排,几十项大规模倒流程操作在不停产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和事故,少损失原油2000吨。最终,他们的经验在全油田公司得到推广。
今年,王雪莹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她对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学说,她特别庆幸能在大庆工作、成长,因为她就生活在“铁人”的身边。
![]() |
中十六联培训室 东北网记者 顾硕摄 |
“80后”员工纪颖:在心灵上与先辈“握手”
白皙、清秀,举止轻柔,1983年出生的纪颖与人们印象中的石油工人相去甚远。来联合站仅两年,在集输工的岗位上,她已经是师傅眼里的放心徒弟,领导心目中的业务骨干。而事实上,除了工作,她这两年最大的收获,是生活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
大专毕业的纪颖,两年前被招工进入中十六联合站。她是地道的大庆人,从小就听说过“铁人”的故事,但那是属于父辈的记忆,浪漫但遥远,是一段写在书本上的历史。
自小随性、散漫的纪颖刚到中十六联合站有很多不习惯:比如,这里的职工,每天要把脱下来的工服叠得像刚从货架上拿出来那么整齐;当班的手工记录表,要全部写成规范的仿宋体;车间的玻璃,每个当班的人都要擦,一天擦好几遍……
更让她不理解的是师傅金春花,当了20多年普通工人,可每天进入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状态,就像是个精益求精的科学家走进实验室。
有必要吗?这么累何苦啊?这是常常盘旋在纪颖心里的疑问。
有一天,师傅跟纪颖交班时,突然发现液压好像不太稳定,有微弱的忽高忽低。这其实看起来也不算什么大事,已经夜里两点了,纪颖催师傅快点下班回家。但师傅却不放心,最后竟然一个人拿着手电筒爬到露天的平台上去检查。
那是一个深冬的夜晚,气温达到零下20摄氏度,寒风能把羽绒服吹透。纪颖在黑暗中听师傅说,是有设备漏气了,需要放气。师傅在外边干了半个多小时才下来,回到屋里直打哆嗦。纪颖很心疼师傅,但心里不以为然,其实不是可以在白天干吗?这样劳累、危险何苦来啊?
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耳闻目睹了一些危机事件,纪颖逐渐理解了师傅的行为,“很多事故都是因为掉以轻心,由小事酿成大祸。师傅这么做,是因为要对我负责,对单位负责。”
一个普通工人几十年如一日秉持坚守的工作态度,令纪颖深思而肃然起敬。“我们这一代人,物质条件优厚,父母呵护备至,习惯了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对别人给予的关怀也认为理所当然。师傅的行为让我反思,我总觉得自己是个大学生,个人素质比工人高,可我怎么连师傅的胸怀和境界都不如呢?”
她向王雪莹倾诉内心的困惑。王雪莹说,一个人连小事都做不了,能干什么大事?一个人的良好品性是后天习得的,叠衣服、练仿宋体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工作细节的完美,更是让员工磨炼心性,学会耐心做小事,锻炼坚持的毅力。
工作两年了,对纪颖的变化表现得最开心的是妈妈。总为女儿懒散、封闭而忧虑的母亲发现,纪颖在家变得勤快了,东西收拾得很整齐,而且懂得心疼父母了。
此外,以前总对未来感到迷茫、随遇而安的纪颖,开始有了明确、切实的奋斗目标。中十六联合站倡导为职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按照每个人的基础、资质分为三种发展路径:管理人员,班长-队长-矿长-厂长-集团领导;技术人员,技术员-工程师-高级技师-技术专家;操作人员,助理技师-技师-高级技师-技能专家-高级技能专家。达到最高级别的技术专家每月津贴能达到5000元,最高层次的技能专家可达到每月3000元,这意味着,一个优秀的技术人员或者工人,能比一个普通干部的薪资待遇还高。
中十六联合站鼓励职工业余学习,很多人获得了多个岗位资格,他们的学习和考试费用全部由单位出资。建站11年来,培养工人技师和技能骨干6人,公司和厂级技术能手15人。获得厂级以上优秀科技论文13篇。
看到周围的人都在拼命学习,提高技术,纪颖也给自己制订了学习计划,她现在每天下班后就接着上培训班,准备报考新的岗位资格。
纪颖说,自己最大变化是“相信”。她过去认为人都是孤独的,对他人保持怀疑、距离,甚至冷漠。但是,现在,她是站里的活跃分子,为了参加同事们的快板表演,她会放弃自己的生日聚会;在同事的生日会上,她常常担任领唱。
心里有了别人的感觉是什么?纪颖说,是坚强。过去,每当生活中遇到挫折,她都会感到灰暗和无助,而现在,她坚信,如果人生真的遭遇危机,她的身边一定会有人伸出援手。这种信赖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她敢肯定,无论今后遇到任何困难,她也能够一个人勇敢面对。
不久前,纪颖看了新拍电影《铁人》,这是一部用现代人的视角追忆和审视大庆精神的作品。纪颖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哭了好几次。经过生活的教育,这个“80后”的女孩感到,她在心灵上终于和那些曾经活生生的先辈“握手”。她说,以前,觉得他们代表着一个过去的时代,现在终于了解到,他们离我们很近,不仅对他们所做的一切心存感激,而且坚信,“铁人”精神将得到永生。
大庆采油一厂党委副书记张建军说,如果把一个信念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种行为;如果把行为播种下去,就能收获一个习惯;如果把习惯种下去,收获到的就是一种性格。如果一种人的性格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的话,那么,一个群体的性格就关系到一个单位的兴衰。如果把“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习惯,把最具责任心的性格洒向全企业,就一定能收获到一个创建百年企业的伟业。
![]() |
中十六联职工食堂 东北网记者 顾硕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