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重走黄金路 再寻古驿站”采访团探寻二十五站原址之谜
2009-06-30 10:11:47 来源:东北网  作者:马士和 庞伟建 常擎旗 田澍良 刘超宇 李富喆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记者正在等待渡过额木尔河。 大兴安岭日报 夏明晶 刘迪摄

  东北网6月30日讯 (大兴安岭日报记者 马士和 庞伟建 常擎旗 田澍良 刘超宇 东北网记者 李富喆) “重走黄金路再寻古驿站”采访团继续在漠河县兴安镇为寻找古驿路第二十五站进行深入采访。据史志记载,这里是清朝初期为雅克萨之战开辟的古驿路终点,因而在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为了寻访第二十五站之原址,本报记者今天兵分两路,分别到兴安镇的第二十五站村原址进行了实地寻访。同时,对采访了镇内其它各村。

  第二十五站村的原址距第二十五站新村大约10公里左右,在额木尔河下游的南岸,现有耕地4500亩。据村长谢文修介绍,这个村的原址由于河水经常淹没土地,水质也存在一定问题,长期饮水会导致农民患上大骨节病,因此并不能安居乐业。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这里的50余户居民于1989年和1990年分两次进行整体搬迁。从那以后,这里的农民每年种地时去原址生产作业,其它时间即可在建在兴安镇内的新村生活即可。如今,这里的农民人均年收入可达4000余元,生活相对安定富足。上午,采访团的部分记者摆渡通过了水流湍急的额木尔河,登上第二十五站村原址,对黄金之路第二十五站的遗迹进行探寻。一路记者在兴安镇人大主任巩繁富的带领下,采访了已经70岁有余、曾任过多年村长、党支部书记的宋兆龙,他向记者讲述了这个村的历史变迁,并对古驿站讲了一些老辈中流传的故事。但他说,这里并没有人能够确认遗址的准确位置。

  另一路记者在镇长郑建民的引导下,来到了位于第二十五站原址西南侧的冯景发的家里。冯家是于13年前来到这里安家落户的。这些年来,靠着党的富民政策和镇政府的关心,全家人辛苦耕作,如今已经有了40余垧耕地,并且购买了大型农机具,正颇有信心地大步奔富路。听说记者在寻找黄金之路的第二十五站原址,老冯和他的儿子说,还是在刚来安家时,他们因要寻找旧房架子的钉子,曾看到东面大约两公里处,有一处地窨子。认真查看后,发现附近的林地内似乎有一条道影,树木都明显比别处的树木细,能判断出此处树木应是后成长起来,纵向看来,好像能看出车辙印的痕迹。后来他们还在该地发掘出了一只大铁锅,这锅的造型及厚度都与现在家用的铁锅大有不同。其锅特别厚重,两个人勉强抬出来。因为不知能有什么用处,去年被他们卖了废铁。如今,他们才觉得那可能是古驿站遗留的物品。据老冯和他儿子说,这里如今的别名叫上站,在这西面两公里远的地方,还有中站,再有两公里左右的地方,还有叫下站的地方。据说,这里因为古时的第二十五站,就分成了上站、中站、下站。因此,这个名字就延续了下来。

  因为冯家父子所指的地方如今水势太大,无法进人,所以此行只能留有疑问,但相信他们所说的很有考察价值。但愿将来有机会再来弥补这次的遗憾。

  在兴安镇内,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古城村和大河西村的农民,并进入他们的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的生活变化。

  记者们还对清朝末年黄金之路延伸至三十三站的首站——第二十六站进行了寻访。这里的遗迹只有一栋破烂的木刻楞房子,但距此大约200米处,几年前修建的一座大院里,驻守着阿木尔林业局的防火中队。防火之余,他们在这里养火鸟、野鸡,鱼类,还打算养殖更多的畜禽,并开展了漂流等旅游项目。在此处不远,还能见到当年知青们在这里建成的苗圃,约两公顷的面积内,如今已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樟子松,成了古驿路上一道新的亮丽的风景线。采访团将在明日向第二十七站进发,继续新的探寻。

责任编辑:隋洪波